中国骨科学有悠久的祖国正骨医学,又有西方骨科学的成就。自明朝时期(1348-1644)西方医学以通商和传教方式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 纷纷在中国建立教会和医院,西方医学以英、法、德、俄为主,首先从中国沿海各省传入。他们的外科技术,震惊了中国的医学界,纷纷派人去国外学习。 1887年3月,英国医生J.G.Kerr在上海创刊了《中国博医会报》(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英文版),会报第一期登载了“肩关节脱位”的骨科论文。
这是第一篇在杂志上刊登的骨科论文。该杂志于1907年改名为China Medical Journal。1932年该杂志又与《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1915年创刊)的英文部分合并组成《中华医学杂志 (英文版) 》(China Medical Journal),它大量记录和报道了中国骨科学前进的历程。名称一般由四部分依次组成: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特点+组织形式 或者 字号+(北京)+行业特点+组织形式。
十九世纪末,英、法、德、德等国陆续在我国开办了医院和医学院校,而与中国骨科发展有较密切关系的有:上海圣约翰大学(1904)、上海同济医学院 (1907)、上海震旦医学院(1908)、四川成都华西大学医学院(1910)、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1910)、北京大学医学院(1912)、湖南湘 雅医学院(1915)、北京协和医院(1921)等。
1921年协和医院外科成立了骨科和泌尿科专科,这标志着骨科在中国开始成为外科中的独立分科,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的George Wilson Van Gorder 任骨科副教授。在此期间,我国许多出国留学深造的医学生相继回国,在骨科学方面的有: 牛惠生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1919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任助教一年, 他和胡兰生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担任骨科教授,1930年牛惠生在上海徐家汇创立了中国第一所骨科医院。孟继懋1925年在美国Rush医学院毕业 后回国,在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从事教学和骨科临床工作,以后任北平大学医学院骨科教授和北平中和医院骨科顾问及副院长直到全国解放, 1958年任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任廷贵1936年在上海医学院任骨科教授。叶衍庆1935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医学院进修骨科,1936年获骨科硕士学 位,1937年被接纳为英国骨科学会会员,回国后,在上海仁济医院和Marshall Jackson Polyclinic开展工作。屠开元1930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医学院, 获医博士学位,1933年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在Bohler教授指导下进修骨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立即回国参加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曾任抗 日战争期间骨科主任。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1937年中华医学会总会(上海)成立了骨科小组,由牛惠生、胡兰生、叶衍庆、孟继懋、任廷贵和富文 寿六人组成,积极组织伤员的救治工作。骨科小组的成立,标志着骨科在我国已成为独立的专科,同时也是骨科学会的雏形。
30年代从国外回来的骨科医师还有吴英恺(1930)、赵长林(1940,任山东齐鲁医学院骨科主任、院长)、方先之(1936)、陈景云 (1940),他们分别在协和医院骨科任职。40年代出国深造陆续回国的有陆裕朴、王桂生、过邦辅、陈景云、谢锡奈、杨克勤、冯传汉、沈天爵、何天琪、范 国声、陶甫、田武昌、周润淙等人,他们先后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大量骨科论文并出版了许多骨科专著。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状况,虽然骨科已具有 众多人才,但骨科学和骨科小组并无明显发展和活动。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骨科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骨科在各大医学院成为独立的一门专科,并在各大医院以及各厂矿和县级以上城市的医院普遍 建立。举办了各种骨科医师进修班,在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骨科的理论与技术得到了提高。 60年代前后,骨关节结核的手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断肢(指)再植等方面均领先于国际水平,对创伤急救,抗休克、抗感染的治疗和预防,以及创面处 理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北京、上海等地相继成立了骨科研究所,普遍建立了骨科病床,至70年代骨科病床在30张以上已普及到部分地区级医院(部队师 级以上的医院),县级医院也出现骨科专业小组或骨科专职医师。国内的大型(骨科病床在300张以上)以骨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医院也相继出现在津、京等地。
十年动乱,广大的骨科医务工作者仍然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工作,努力完成治病救人的医疗任务,在骨科的基础理论研究、骨肿瘤、显微外科与人工关节置换等方面都做出了成绩,取得了成果。粉碎“四人帮”后,在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骨科工作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鉴于骨科在全中国已普遍开展,骨科队伍益见壮大,1978年孟继懋教授、叶衍庆教授倡议并发起成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并经申请批准,于1980年 5月在天津举行中华医学会第一次骨科学术会议时正式宣布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成立。选举冯传汉为主任委员,聘请叶衍庆为名誉主任委员,陶甫、过邦辅、杨克勤 为副主任委员。大会请冯传汉教授作“我国骨科三十年来的成就和今后的展望”,这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一次盛会,受到医学界的欢迎。会上对一些已故的知名 中西医骨科专家如孟继懋、方先之、陈景云、杜自明、葛云杉、范国声、刘润田、陈敏、沈天爵等医师表示深切哀悼,对他们为提高我国骨科水平,培养骨科人才方 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致以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会上同时作出创办《中华骨科杂志》的决定。经过积极筹备,在全国骨科医生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下成 立了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由陶甫任主编,于1981年出版并公开发行了第一期《中华骨科杂志》,受到了国内外医务工作者的欢迎。随后,全国各省、市、自治 区也相继成立了骨科学分会。
自1980年5月骨科学会成立以来,到现在共举行七次全国性骨科学术会议,每次会议都显示我国的骨科水平不断提高。第二次全国骨科学术会议1985 年举行。会议以骨肿瘤、关节疾患、骨科基础研究、新的诊断方法、治疗技术以及骨科医生培训等内容为重点。并选举出第二届全国骨科学会委员会委员39名。聘 请上届主任委员冯传汉为名誉主任委员,选举王澍寰为主任委员,过邦辅、吴祖尧、宋献文为副主任委员。并改选了骨科杂志编委会,过邦辅任主编。第二次骨科学 术会议上还分别成立了脊柱、骨肿瘤、基础研究学组。会后又成立了骨折内固定、手外科、骨关节创伤学组。各学组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有关专业医生的相互联系, 定期召开会议,促进学术研究和交流,有的学组创办了杂志,如《手外科杂志》、《骨与关节损伤》等。各学组还积极举办了不同类型学习班以推广和普及骨科专业 知识,提高专业队伍的理论及技术水平。
1989年举行第三次全国骨科学术会议。这次大会会骨科学会委员进行了改选,王澍寰连任主任委员,过邦辅、郭世绂、吴之康为副主任委员。
第四次全国骨科学术会议1992年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是规模较大的一次盛会,到会人数763人,除国内骨科学者参加外,还有以色列、美国、德国等 国代表参加,台湾省也有骨科学者代表出席会议。专题小组分创伤、脊柱、手及显微外科、骨肿瘤、骨病及手术等。这次大会展示了我国骨科事业蓬勃发展,人才辈 出,许多成果已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尤其要提出的是这次大会采用壁报展示方式配合显示成果,图文并茂,具体生动,简易明了,便于阅览和探索,效果较好,使 大会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的预期目的。大会还组织了两次纪念性的讲座,一次是请北京医科大学冯传汉主讲“中国骨科的回顾和发展”以纪念骨科 前辈孟继懋和方先之教授;另一次是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过邦辅教授主讲“谈下脊柱手术失败的问题”以纪念骨科前辈牛惠生教授和胡兰生教授,他们四位都是我国 现代骨科的创始人,其中三位是193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组的创办人,而孟继懋教授更是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他们都已离开了我们,他们为全国 骨科事业付出了毕生精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永远缅怀他们。这次大会对骨科学会进行了换届改选,第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党耕町,副主任委员王澍寰、戴克 戎、黄承达,秘书罗先正、尹大庆。
第五次全国骨科学术会议于1996年召开,党耕町连任第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六次全国骨科学术会议于2000年在北京召开,邱贵兴当选为第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荣国威、杨庆铭、陈君长,秘书长侯树勋,党耕町任名 誉主任委员。在本届委员会的领导下,扩大健全各学组,并成立了新学组—微创学组,同时积极加入各类国际组织,如:骨关节十年行动、亚太地区骨科学会等。
第七次全国骨科学术会议于2004年在广州召开,此次大会盛况空前,专题组分脊柱、关节、创伤、综合等,增加了壁报交流。同年8月在京召开换届选举大会,邱贵兴连任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侯树勋、杨庆铭、裴福兴。
第八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常务委员。会议共选举产生主任委员1名、候任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4名,常务委员22名。第 七届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的邱贵兴教授以高票连任第八届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的王岩教授为候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曾炳芳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裴福兴教授、北医三院的陈仲强教授和南方医院的金大地教授为副主任委员。新一届专委会表示将在原有基础上再接再励,尽心尽职地推动中国 骨科学再上新台阶。
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的带领和推动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等陆续成立骨科分会,推选德高望重,技术精湛,有科研成就,改革创新的同志为带头人,定 期召开学术交流会,组织讲学班培养年轻医生,促使我国骨科专业不断发展,不断前进。近几年来,由于国际间交往的日益增多,国外学者纷纷来中国各医学院、医 院参观、访问、学习交流。各地分会也邀请国外学者参加学术会议和专题交流。根据国内形势发展需要,学会还组织专家组举办了各种专题讲学班和学术研讨会,如 手外科、创伤、关节疾病、骨肿瘤、脊柱疾患等等,内容丰富,既提高了学员的骨科基础理论和技能,又交流了专业知识,身手广大学员的欢迎。今后,中华医学会 骨科学会将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继续努力做好工作,带领全国骨科队伍,不断提高理论和临床技术,赶超世界水平。
(此简介更新于2008年)
主 任 委 员 :张英泽
前任主任委员:田 伟
候任主任委员:王坤正
副主任委员: 姜保国 郝定均 刘 璠 翁习生
常务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伯华 高延征 高忠礼 郝定均 胡懿郃 姜保国 姜建元 蒋电明 蒋协远 刘 斌
刘 璠 刘忠军 吕国华 马信龙 曲铁兵 沈慧勇 宋跃明 田 伟 王 岩 王坤正
翁习生 严世贵 杨惠林 袁 文 张英泽 张长青 赵 群
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敖英芳 蔡郑东 曹 力 陈伯华 陈仲强 初同伟 范顺武 范卫民 冯世庆 高延征
高忠礼 官 众 郭 卫 海 涌 郝定均 胡懿郃 胡永成 姜保国 姜建元 蒋电明
蒋协远 金群华 孔 荣 李 锋 李 明 李淳德 李建民 李中实 廖 琦 林建华
刘 斌 刘 璠 刘 勇 刘晓光 刘忠军 罗卓荆 吕 刚 吕 智 吕国华 马信龙
曲铁兵 戎利民 邵增务 申 勇 沈慧勇 史占军 舒 钧 宋洁富 宋跃明 孙天胜
唐佩福 田 伟 田晓滨 王 岩 王 跃 王坤正 王以朋 翁习生 吴 兵 吴新宝
夏 春 夏 虹 夏亚一 许建中 闫景龙 严世贵 杨惠林 袁 文 张 寿 张伟滨
张英泽 张长青 赵 杰 赵 群 赵德伟 赵劲民 郑秋坚 周东生 朱 悦
骨科在线 北京经纬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0139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256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1号楼8层08公寓H
联系电话:010-85615836
Email:orth@orthonlin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