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关于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监测状况(上)
2013-11-19 文章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点击量:677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时 间:2013年11月11日
地 点:卫生计生委3号楼(海淀区知春路14号)10层1001会议室
嘉 宾:毛群安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发布会主持人)
王若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常 春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李英华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监测与评估部主任、研究员
毛群安:
今天在例行发布会向大家通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监测状况,在正式通报之前介绍一下今天出席这次发布会的特邀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王若涛,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常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监测与评估部主任、研究员李英华。
下面首先向大家通报我们国家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调查的情况。
为全面了解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变化趋势,了解卫生相关政策及健康教育项目实施效果,为各级政府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订健康促进政策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8-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开展了全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下面我重点介绍三个方面情况。
毛群安:
一、健康素养监测基本情况
本次监测在中国大陆(不包括港、澳、台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6个监测点开展,其中城市监测点148个,农村监测点188个,覆盖全国336个县(市、区)的1008个乡镇(街道)。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102985名15~69岁城乡居民,回收有效问卷98448份,其中城市居民43636人,农村居民54812人,城乡人口比为0.80:1;男性50913人,女性47535人,男女性别比为1.07:1。
对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评价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评价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二是基于“知识-行为-技能”理论模式,从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三个方面评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三是以公共卫生问题为导向,从科学健康观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和健康信息素养6类健康问题评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毛群安:
二、2012年健康素养监测主要结果和分析
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主要结果和分析如下。
(一)2012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8.80%,比2008年6.48%提高2.32个百分点。
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8.80%,通常我们解释为,平均每100个15~69岁的人群中,有8.8人具备了基本的健康素养,了解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掌握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内容、具备基本的健康技能。据此估计,全国15~69岁的人群中,具备健康素养的人数大约有9100万人。
2008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6.48%,2012年比2008年提高2.32个百分点,提高幅度达35.80%,平均每年增长约0.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全国15~69岁的人群中具备健康素养的人数,2012年比2008年增长了约2300万人。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二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为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是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成为健康素养水平提高的内在动力。四是媒体在普及健康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毛群安:
(二)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有较大提升,但仍存在城乡、地区和人群差异。
2012年,各地区、各类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较2008年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从城乡分布看,2012年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1.79%,比2008年(9.94%)提高了1.85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为18.61%;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7.13%,比2008年(3.43%)提高了3.70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为107.87%。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幅度远大于城市居民,城乡差距在逐步缩小。
从东中西部地区看,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10.31%、8.59%和6.86%,与2008年相比,分别提高了3.28、0.92和1.63百分点。东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幅度最大。
从人群分布看,2012年女性、低年龄组、文化程度较低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较2008年均有较大幅度提高。2012年男性健康素养水平为8.52%,女性为9.09%,分别提高了1.55和3.10个百分点,女性提高幅度大于男性。2012年各年龄组健康素养水普遍高于2008年,初中及以下人群健康素养水平较2008年明显提高,但高中及以上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与2008年差异不大。
毛群安:
(三)城乡居民基本知识与理念素养相对较高,但健康知识尚不能有效转化为健康行为。
从健康素养水平的三个方面看,2012年我国居民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是18.96%,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是11.22%,基本技能素养水平是12.29%。与2008年比较,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提高了3.99个百分点,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提高了4.29个百分点,基本技能素养水平比2008年略有下降。
结果提示,城乡居民掌握健康知识与理念的程度要好于建立健康行为的程度,健康知识尚不能有效转化为健康行为。
(四)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相对较高,但基本医疗和慢性病防治素养亟待提高。
2012年我国居民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素养42.80%、科学健康观31.87%、健康信息素养18.16%、传染病防治素养17.53%、基本医疗素养9.56%和慢性病防治素养9.07%。
与2008年相比,2012年我国居民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提高幅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基本医疗素养、科学健康观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分别提高了24.1、4.41、2.13、1.9和1.67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安全与急救素养提升幅度最大。
结果提示,慢性病防治素养虽有一定提高,但与我国慢性病防控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基本医疗素养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城乡居民科学就医和合理用药行为。
毛群安:
(五)首次对健康信息素养进行评估,建立了稳定的健康素养监测体系。
健康信息素养是指人们获取、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是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监测首次增加了对健康信息素养的调查,重点考察了居民获取医疗卫生信息、处理媒体健康信息、理解药品说明书、理解医学科普文章等方面的能力。调查发现,我国居民健康信息素养水平为18.16%,即在15~69岁人群中,100个人中有18个人具备了基本的健康信息素养。
2012年健康素养监测充分借鉴了2008年健康素养监测的经验,也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调查设计、监测技术和评价方法均有所创新,扩大了健康素养监测点和监测人数,优化了调查问卷的结构和内容,调查结果能更准确反映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真实现状,建立了稳定的健康素养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毛群安: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虽然2012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较2008年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康促进工作目标、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立足国情,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核心,加强顶层设计,倡导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宣传和健康促进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倡导树立“健康教育先行”理念,整合卫生计生内部健康教育资源,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引导城乡居民树立科学健康观,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营造全社会关注健康的氛围,着力打造健康文化。今年9月启动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这也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组建之后在推出服务百姓健康行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最近我们正在积极的研究论证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规划,希望在今后几年要大力的开展全民素养健康促进行动来进一步提升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
毛群安:
二是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领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入,让更多农村居民受益。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作,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促进儿童青少年从小树立健康观念,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加强中老年人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大力加强科学就医、合理用药和慢性病防治等重点领域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不断提高健康素养监测工作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健康素养监测工作机制,保障经费投入。提高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监测能力,确保监测质量和连续性。开展应用科研,为政府决策提供循证支持。加强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全国健康素养监测信息网络直报系统。
四是将健康素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健康素养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我们将采用健康素养评价和预测人群健康状况,努力将其打造成为衡量卫生工作成效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与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人均期望寿命一样,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大家都知道,现在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健康状况,世界卫生组织用通行的一些指标就是人均期望寿命、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世界卫生组织最近这几年也把一个国家和地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有意作为一个评价国家和地区居民健康状况乃至于医疗卫生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希望通过在我们国家进一步加强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水平的研究,尽量把这样一个指标纳入到我们国家来评价每一个地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指标。
这就是我要给大家通报的有关情况。因为这个内容过去在发布会上讲得不是很多,可能有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或者有一些概念大家会跟一些专家进行沟通。下面进入问答环节。
京华时报记者:
我们今天统计出来居民素养水平是8.8%,跟国外相比我们是处于什么样的水平,是高还是低?因为国外也做健康的监测,我们的健康监测跟国外的健康监测有什么区别?谢谢。
常春:
首先我们中国和国外采用的健康素养监测的体系或者说测量的方法不完全一致,国外比如像美国、加拿大、瑞典、爱尔兰这些国家,他们主要采用的是在一个综合的成人素养的内容当中,包含的一块是健康素养。关于健康素养这一部分,他们采用的是500分满分的评测问卷,在这样的问卷基础上,他们没有按照我们这样最后去估算,最终有多少人具备了素养,而是拿500分做一个均分,各个国家的水准也不完全相同,比如像美国的均分如果按500分的话,我们按照平均60%和50%,是平均分在273分左右。很显然,它的平均程度在这儿,换言之有一半的人连这个水准都达不到。根据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主要是考虑我们国家居民当前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比如我们目前是有重大的包括传染病和慢病双重疾病负担,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国家曾经在2008年组织国内的相关专家编写了健康素养66条,这66条我们认为是我们国家居民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采纳的行为和应该掌握的基本健康技能。既然是应知应会,希望是我们的老百姓都掌握这些,才算是达到比较好的健康素养。
常春:
因此,结合中国特定的健康问题和强调预防为主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确定的我们国家测量健康素养的内涵跟国外不完全一样,我们会偏重于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是否采纳健康相关行为,特别是今年又吸收了一部分借鉴国外的测量方式,吸收了一部分有关健康信息的寻求,是不是会在哪儿查找,查找之后是否能够正确的阅读和理解相关内容,并且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当然还有两者的区别,因为国外尤其是在美国这样的国家,它的移民比较多,500分满分的测量当中比较关注就医环节,比如说去就医能否和医生很好的表达他的病情,医生给他的医嘱能否正确的理解,开了药以后能否按照医生的要求去服药,偏重于临床环节。我们给大家的介绍可以了解到,我们偏重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整体推进全民的健康,因为就诊只是健康当中的一小段,而更大的任务在于疾病的预防。它的测量结构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不认为这两者拥有比较好的可比性。最后什么人具备了是健康素养呢?我们确定的是达到了全部内容当中具备了80%的了解和掌握才认为是具备了素养,我们是按照这样的测评方式来做的。谢谢。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在报告里城乡居民的基本知识和他们的理念素养相对较高,但是他们的知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应该如何理解,你们怎么评价这个结果?谢谢。
李英华:
2012年的健康素养来看的确是知识高于技能、技能高于行为的特点。这个特点也提示我们,今后做宣传的时候不仅要大力的向全国居民普及基本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而且我们还要求我们去研究用什么样的理论知识方法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这个情况也特别符合我们知识高于技能、技能高于行为的现象,也非常符合我们健康教育的现行理论。首先强调的是行为改变需要三个过程,一是知识的获取,二是健康素养的形成,三是健康行为的形成。一般情况下,健康知识的获取比较容易,但是由知识转化为信念再转化为行为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而且这个过程也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自身因素的影响,自身因素包括健康的动机、自我效能、文化程度、年龄等等。
李英华:
在外界也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知识转化行为的过程,比如说国家的政策或全社会有这样一个共鸣,这些都会影响到人的行为产生。我们认为知识容易获得,行为形成要相对滞后,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现在我们希望通过很多更加合适的宣传和干预的方法,来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从而形成预防疾病和管理疾病的能力,最终是提高每个人的健康水平。总体上就提高了整个国民的健康水平。谢谢。
毛群安:
我做一个现场调查,谁认为吸烟有益于健康?都没有。但是我们在座的有人抽烟,在开发布会之前就站在外面,我们是无烟的办公楼,结果记者朋友在外面抽烟,这就是知识和行为的分离。我们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我们行为上改变起来很难。怎么办?除了获取知识之外,要让这个人的行为形成还需要外在的压力,比如说我们现在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就是形成一个压力性的环境,让你有吸烟习惯的人在这个环境就不能吸,本身在知识的基础上又有外在的压力和环境才能促使这个人的行为改变。否则的话,我只是懂吸烟有害健康,但是行为上改起来很难。所以我们的调查也发现这样的规律,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的结果,也符合理论上的支持,就是人们的行为转变。我们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改变人们的行为,仅仅获取知识是不够的。我们国家情况比较特殊,知识的知晓率快速提升,但是行为的转化和转变相对比较慢,就提示我们,除了开展健康教育之外,还需要更加有效地措施来防止人们一些不健康行为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