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生把患者介绍到浙医一院浙一血液病科的医生怎么处理?

2014-06-17 文章来源:都市快报 点击量:2093   我要说


点击阅读《一个杭州人的美国求医经历(上)》

    《一个杭州人的美国求医经历(下)》


记者 林碧波

  上周日(6月8日),《一个杭州人的美国求医经历》刊登后,在这一个星期里,我的手机忽然变成了热线。

  很多朋友或朋友的朋友通过各种方式找到我,说自己的亲朋好友中有人得了类似的疾病,希望问问“倾心2007”,研究一下有没有去美国看病的必要和可能。

  也有其他城市的媒体同行给我打电话,也希望采访“倾心2007”,给更多的老百姓普及知识,让他们了解普通中国人怎么样才能去美国看病。

  当然,也有人仍在怀疑文章的真实性,说快报不应该刊登这样“为美国医院打广告”的软文。

  其实,我上周和“倾心2007”对话时,也调查和了解过她的职业和家庭状况。这篇文章确实是她的个人经历。她只是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让大家了解更多的东西。她的新浪微博“花非花in围脖”,大家可以去翻看她2012年发的微博,那些内容如实记述了他们当时在美国看病的点点滴滴,也可以印证《一个杭州人的美国求医经历》那篇文章的真实性。这是不太容易造假的。

  “倾心2007”的老公在美国化疗后,经Dr.Martin(马丁医生)推荐、回到浙医一院血液病科做后续的康复治疗。上周采访“倾心2007”后,我也曾试图联系杭州几家主要医院的医生,请他们谈谈对去美国看病这件事的看法,但时间紧迫,要么没有回应,要么被婉拒。

  上周日文章见报后,反响热烈。本周,我也联系好了浙医一院血液病科,他们表示愿意说说自己的看法。

 
 美国医生为什么推荐你?

  13日中午,我到了浙医一院2号楼的血液病科。“倾心2007”的老公在国内康复阶段的主治医生金洁正在意大利出差,我于是与她通过越洋电话进行了交流。

  金医生表示,已经读过《一个杭州人的美国求医经历》这篇文章,我于是开门见山直接提问:“美国的马丁医生为什么会向那位患者推荐你?”

  金医生说,她也不清楚,“也许在哪次国际会议上见过面,或者他看过我在国际期刊上发的论文”。

  金医生是浙江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浙医一院血液病科的主任,同时,她也是美国血液学会会员和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上发表过多篇很有影响力的论文。

  金医生说,这种国际间的医生推荐尽管不是经常发生,但也有过几次。曾经有一位美国医生推荐一位淋巴瘤患者找金医生就诊。也有一位香港医生推荐从杭州过去看病的一位患者回杭州来找金医生。

  马丁医生写了满满一页纸、全英文的病情介绍由“倾心2007”带到了金医生面前。随后两年,“倾心2007”的老公一直在金医生这里就诊。

  “我们医学术语把这叫做‘随访’。两年来,这位先生在浙一主要是做一些定期体检,像血常规、核共振(MRI)、PET-CT(注:PET-CT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的英文缩写,主要用途是对肿瘤状况进行评价)等。”金医生说,“他的各项指标一直都比较正常,目前没有看到复发迹象。”

  你会怎么治?

  “很多人想知道,如果他一开始就在你这里就诊,而不是去美国看病,结果会怎么样。”我说。

  金医生说:“如果确诊了是骨髓瘤,我们这边的治疗方法也基本上差不多。那篇文章(指《一个杭州人的美国求医经历》)确实写得很详实。我们这边也会像美国医生那样,先检查是不是独孤的骨髓瘤,身体的其他地方还有没有。我们都是这样做的。确定是没有其他病灶,只单发在颈椎后,我们也会让他只做放疗就可以了。”

  我问:“美国放疗用的TOMO刀(注:Helical Tomo Therapy的缩写简称,一种放疗手段),我们浙江好像没有吧?”

  金医生说,TOMO刀的放疗效果确实好,精确度也更高。浙江目前确实没有。现在采用的放疗手段是IMRT(注: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效果也是可以的,当然也能起到消除肿瘤的效果。

  哪里出了问题?

  我说:“我从‘倾心2007’那里听来了一句话:看病有时候像是解数学题,知道答案以后就觉得其实也不难了。她老公一开始在杭州多家医院辗转,也没有确诊出是骨髓瘤。”

  金医生说:“这确实反映出了问题。我曾经把那篇文章(指《一个杭州人的美国求医经历》)转发到血液病专家的一个(微信)群里。大家讨论觉得其中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中国医生的分科太早。他(指‘倾心2007’的老公)那个片子在国内一直是在骨科医生那里看。如果拿到血液病科医生这里看一下,可能会更早地查出骨髓瘤。当然,目前国内不同科室间的交流和转诊也越来越多。比如,一开始尿检出蛋白过多,可能就以为是肾脏出了问题,去看肾内科。但这也有可能是血液疾病的症状。通过进一步检查和医生间的讨论,经常就会有一些病人转科过来。”

  “另外一个问题是大医院病人太多,小医院又冷冷清清。我一个上午要看40个病人,确实没有时间和某一个病人详细讨论病情。像缺铁性贫血这样其实并不是特别严重的疾病,根本没有必要到大医院挂专家号,在社区医院就能医治。但现在多数人都盲目地一定要去大医院,导致小医院看病的人越来越少,小医院医生的状况变得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所以,我觉得,中国很有必要发展和完善分级诊疗的制度。”

 
 去不去美国?

  金医生并不反对有条件的患者去美国或国外其他地方看病。实际上,她自己也曾推荐过一个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去美国看病。

  这个患者需要服用一种新药。它已经在美国和欧洲上市,但国内估计要等到2017年才能买到。

  “在美国买处方药,要拿美国医生开出的药方才能买得到。这个患者说,自己的经济能力可以负担得起去美国看病的费用。于是,我就建议他去美国看病买药。”金医生说,“他一开始说自己对去美国看病一窍不通。我还帮他联系了认识的一个美国医生,请那位医生帮忙指导他如何去美国看病。”


  金医生提醒说,去美国看病也要慎重。费用高、预约时间长、语言障碍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实际上,国内的医疗水平近年来发展得非常快。很多方面也都算得上是国际领先的。

  金医生说,她和国内同行们一直也都时刻关注着国际上最新的治疗药物、诊疗方法和科研成果。浙一的很多科室都加入了一些全球性的临床试验项目。医生们对新药物、新方法的信息一直有在追踪和更新。

  国内医生也会经常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了解更多医疗方面最新的成果。和我通电话的时候,金医生就是身在意大利的米兰,正参加2014年第19届欧洲血液学协会年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