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6)——黑蹦筋儿
2014-07-08 文章来源:victor 点击量:4293 我要说
北京市面上最常见的西瓜都是篮球一样圆溜溜的,浅绿色的瓜皮上面是深绿的花纹。西瓜瓤是红粉色,很沙很甜。如果偶尔见到全绿皮的椭圆形的西瓜,大 家还像见到怪物似的很怀疑是否好吃。其实,在二、三十年前,完全不是如此。
小时候,我住在西城西绒线胡同。那时候,水果只有时令的,没有大棚等先进技术,吃西瓜只有夏天。那时北京最好的西瓜叫做黑蹦筋儿。它是一种长圆形的瓜,墨绿色的皮,上面有纵行的鼓起的浅棱,顾名思义叫做“黑蹦筋儿”。
好的瓜是薄薄的皮儿,长得很开,屁股肥大。手一敲,贴在瓜皮的耳朵就能听到空灵的回音。西瓜都是马车拉来城里,路边扎个摊儿,西瓜堆成山来卖。西瓜需要自己挑,卖瓜的帮你总感觉不踏实。
炎热的夏天吃瓜一定要把西瓜先冰镇凉了,那时候可没有什么冰箱,但是也有办法。自来水先放一阵儿,很凉的水出来后灌满铁桶,西瓜洗好放到里面拔着,中间还要换几次水,等到凉透了才可以吃。
等待的过程就很难耐了,小孩儿就经常蹲在哪里,不时地用手指将西瓜按进水里,一松手再看着墨绿色的瓜皮浮出水面,晶莹剔透的水珠也仿佛是带着淡绿的翡翠珠儿,纷纷滚落水底。
终于等到可以吃的时候,大人们先是铺好面板,当然要洗干净,露出黄褐色的木纹,西瓜抱出来放到上面,一手稳稳按住,一手拿起宽大的黑铁菜刀,先在西瓜尾部切下一片。这有讲究,一是可以看看西瓜的成色,好的瓜就会露出里面的淡黄色,并且弥漫出一阵阵瓜熟的香甜;二是切瓜的人会拿切下的连着瓜蒂的薄片在刀的两侧反复擦拭,以保证刀的清洁和去除异味,虽然刀都已经仔细洗过。如果不能熟练地做这个动作,就会显得切瓜的水平太不在行。
如果切下瓜蒂,里面还是青色,挑瓜的人脸就开始绿了,因为意味着瓜皮较厚,这时还要继续再切一小片,直到露出黄色。这时瓜皮厚度就比较明了了。不过挑瓜的还有挽救的机会,就是厚皮瓜偶尔也会有熟的瓜瓤。
接着就要用刀尖小心地在瓜腰部位插入,好的瓜就会“咔”地一声沿着刀纹自动裂开,随后是周围一片“好瓜!”的赞叹声。这时,挑瓜者的心就可以落地了。随后,切瓜人熟练地将瓜一切两半,切掉尾部的一半先可以平坐在那儿,把瓜头的一半放射状均匀切开,物质匮乏的年代,切的均匀很重要,还要考虑吃瓜的人数。
好的瓜是熟透的,亮晶晶的墨绿皮薄薄的,瓜瓤呈现出18k的黄金色,瓜子是黑色的,镶嵌在瓜瓤里,或隐或现。一口咬进嘴里,沙沙的,很松很轻,稍一用力就化成蜜水,带着浓郁的花香,凉凉地一路溜进咽喉和食道,沁人心脾,好像一朵花盛开在肚子里,愉悦之情不可言状。会吃的,舌头一转将瓜子尽数分离出来,轻快地吐在手心,接着便是又一大口。一瓣西瓜进肚后,本来浑身冒汗的炎热一瞬间不知去了哪里。
接着大家就将注意力放到后半个西瓜。瓜尾这一半是没有瓜头好吃的,但是很快也就消失得只剩下瓜皮。厚瓜皮的西瓜虽然不太受待见,但是可以产生副产品,就是削平洗净,切条炒着吃,或者擦成丝做饺子馅,这也算对挑瓜失败者的一个安慰。
那时候,现在这种花皮瓜还没进化好,虽然卖相不错,但是皮厚,瓤肉还不太甜,没什么人愿意吃的。据说黑蹦筋儿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早年间是给皇帝进贡的稀罕货。老百姓吃到它自然要谢天谢地了。
不知道是不是改革开放给花皮西瓜“打”了“兴奋剂”,改了头换了面,一跃成为好吃西瓜的代名词,而“黑蹦筋儿”也不知道是串了秧儿还是退了种儿,或者廉价已经深入人心,不好抬高价格。总之是黯然退场了。
不过,世界总是循环的,就像女人的裙子,短了长,长了短,不断变换流行。吃腻了花皮西瓜,最近有好事者找到了20年前的“黑蹦筋儿”的种子,准备再种起来。也许没多久又能吃到它了。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