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即时三维导航在脊柱外科的应用

2007-06-26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2652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脊柱外科手术近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脊椎手术本身特点及脊柱的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和危险性很高。许多手术需要进行复杂的立体操作,这些操作在非可视的情况下进入脊柱的腹地,会进一步增加手术的风险性,如椎弓根固定、寰枢椎关节间固定(Magerl术)及经后路椎体截骨矫形等。因此,更可靠、更安全的智能技术成为大家追求的目标并逐渐变为现实。智能手术首先变为实用技术的是计算机导航技术。随着该技术的逐步发展完善,已显示出精确定位的明显优点,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并且术中X线照射量大大减少。因此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师认可并接受了该项技术。

     我院自2002年12月引进红外线主动诱导计算机导航系统,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展了该技术在脊柱外科领域的系统临床应用研究。至2007年2月,共进行计算机导航辅助脊柱外科手术225例,其中包括C型臂透视二维图像导航(透视导航)44例,CT三维导航108例,以及目前最先进的术中即时三维导航(SIREMOBIL Iso-C,德国西门子公司)73例。疾病种类包括不同脊柱节段的骨折或脱位、脊柱不稳定、畸形、肿瘤、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等,手术种类包括齿状突螺钉内固定、寰枢椎内固定、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以及复杂的胸腰椎内固定手术及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微创手术等,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曾受邀于2006年第6届国际计算机辅助骨科学会年会、2006年第22届国际颈椎外科学会年会等国际会议进行大会发言及演讲,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现代脊柱外科计算机导航系统主要使用的是红外线光学导航,该系统分辨率高,可以三维定位,不受手术室内其他设备的干扰。但是也有一定局限性,需要有光学观感设备随时交换信息,不能直接面对阳光。目前脊柱外科使用的导航系统大家较为熟悉的有两种模式:①C型臂透视二维图像导航。②CT三维图像导航。二者各有优缺点。透视导航法可以达到虚拟透视的效果,但是受到透视图像本身的限制,阅读脊椎二维透视图像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在细小的颈胸椎或严重畸形的椎弓根较难把握精确的置钉角度。该导航系统主要适用于较粗大的腰椎椎弓根手术,尤其是多次手术后的病例,局部解剖标志结构不清,应用导航系统省时且更准确。三维导航操作直观形象,可以精确引导置钉的角度和深度。在高风险的颈胸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或对于严重畸形病例,术中透视常不理想,难以判断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尤其适用该技术。CT导航系统可以进行术前计划,了解椎弓根形态有无变异,设计螺钉型号和置入方向。但患者CT资料只能在术前获取,若术中体位变化明显,则虚拟三维图像不能真实反映三维关系,有误导术者的可能。而且在点注册的过程中,因为参考点选择和人工操作的误差,增加了手术时间并有可能降低导航精确度。此外,因为需要术中充分显露骨性结构标志点进行术中注册,CT导航系统在微创入路手术中应用受到限制。
      自2005年11月开始,我院脊柱外科将一种新型的导航模式――术中即时三维导航应用于临床。该技术所使用的导航影像数据由电动C型臂在术中即时影像三维重建获取。C型臂自动连续旋转190°采集100幅数字点片图像并自动重建三维图像。将图像传输至导航系统,系统同时进行自动注册。图像传输完毕即可使用,无须人工进行点照合和面照合。然后在术中即时三维重建图像引导下置钉。在进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时,仅需要经皮做一约2 cm小切口显露棘突尖部以固定患者示踪器,采集图像后以追踪器选择最佳椎弓根螺钉入点和方向,分别经皮小切口置钉并连杆固定。
至2007年2月, 我院行Iso-C 术中三维导航手术73例,包括齿状突骨折螺钉内固定(图1)4例,上颈椎内固定13例,下颈椎固定11例,胸椎固定18例,胸椎骨化灶切除1例,腰椎及胸腰段内固定26例(其中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2例)。术后通过CT或Iso-C 三维重建图像判断螺钉位置,优良率达到100%(图2)。
      Iso-C 术中三维导航基本继承了透视导航和CT导航两种方法的优点,克服了它们的缺点。虽然其三维图像较CT 图像粗略,尤其立体重建图像更为明显,但是真正引导操作的三维断层图像和CT图像区别不大,可以满足精确定位的需要。随着该技术的逐步完善,有可能逐渐替代其他两种导航模式。
                                                
 &n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