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过好医师节需待医闹入刑时
2015-06-26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编辑 李欣 点击量:1800 我要说
近日,“医闹将入刑”的帖子在医护人员的朋友圈中盛传。这一消息正是来自于6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据《健康报》报道,在此次会议上,由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提交会议审议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加强了对医生和医疗秩序的保护力度,明确将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导致医疗无法进行的行为列入刑事责任追究范围。
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将《刑法》第二百九十条第一款修改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最高检新闻发言人肖玮24日也表示,对最近全国范围内发生的、经媒体公开报道的十余起暴力伤医事件,检察机关保持对恶性伤医犯罪的高压态势,建立快捕快诉的办案机制。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给笼罩在阴霾下的医护人员带了曙光和喜悦,可谓是今年医师节的特殊礼物。
医护遭遇“黑色月”:一月内连发十余起伤医事件
每年的6月26日是我国医生的喜庆节日。然而今年的医师节似乎忧伤远胜于喜悦。
据中国医师协会统计,5月28日到6月7日,短短十天,我国连续发生9起伤医事件,多名医护人员受到伤害。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6月22日深夜,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的两名医生,只因CT单开错名字被患者家属打伤; 6月23日骨科在线微信就接到“骨粉”的线报——湖北省嘉鱼县人民医院又发生一起护士被无故伤害,而打人者则扬长而去;紧接着6月24日下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肿瘤外科一名医生遭到患者家属殴打。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就发生在医师节前夕,怎不叫人忧伤、心寒?
6月25日,浙江大学明州医院骨科韩加送医生,在接受骨科在线采访时说:“明天就是中国医师节,没有哪位医生会想起这个节日。在今天这个悲惨的医患关系下,如果有一个‘医生耻辱日’,我想会有很多医师缅怀的。这两天朋友圈被一条关于《医闹即将入刑》的帖子刷爆了,所以要过医生节,还是等医闹入刑之后可能才有心情过。”他认为,在一个人人自危的环境下,任何相关的节日都是一种讽刺。
伤医事件频发元凶:医患双方沟通、维权不畅
近年来,伤医事件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视线。据2014年的调研结果显示,59.8%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语言暴力,13.1%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身体上的伤害,仅有27.1%的医务人员从未遭遇过暴力事件。面对这样震惊的数据,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伤医事件”频发不断?
对此,泰和泰(北京)律师事务所黄律师解答了骨科在线记者的疑问。
黄律师认为,伤医事件频发源自三方面:宏观原因主要是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使医患双方极度疲累导致矛盾升级;技术原因主要是医患信息不对称,患者对医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大多数医生又可能在告知、说明、征得同意等方面做得不够;法律原因应该是现在尚无有效率和公允性的医患纠纷专业解决机构,在医患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时,个别患者就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归根结底,由于医疗体制不健全,医患相互之间的沟通以及维权通道不畅通,导致医患间相互不信任,产生医患矛盾,从而引发了一幕幕医护人员倒在血泊之中的悲剧。
医患纠纷第一解决渠道:医疗纠纷仲裁机构
那么我们该如何缓解医患矛盾,降低医患纠纷呢?对暴力伤医者严厉打击就可奏效吗?
黄律师说,降低医患纠纷的有效方式不是单纯的打击和制裁,而是应建立有效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这样才能避免医患矛盾升级。
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应相对具备专业、效率、公允的基本要素,她认为可以参考劳动争议解决机制,设立专门的“医疗纠纷仲裁机构”作为处理医疗纠纷的第一个渠道,同时不允许公立性医院与患者自行解决医患纠纷。这样既可使大多数的医疗纠纷在仲裁机构解决,也因为患者能及时将争议交至第三方机构裁决,可降低矛盾升级的几率;同时,因医院不能自行与患者协商,患者也就不会过多的纠缠医院、医生和院长。对医疗裁决机构的处理裁决不服的,可以向法院起诉,而法院设立专门的医事法庭,保证医疗纠纷审理人员相对更专业和有效率。
避免伤医事件发生:急需做好4件事
显而易见,法律手段是解决医患间的纠纷、保护医生合法权益、打击暴行者的最佳途径。但在伤医事件发生时,光靠法律是远远不够的。正如黄艳律师所言,伤害发生了当然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但法律往往是一种滞后的手段,对医生而言,更重要的是要事前降低伤害发生几率,而伤害发生时能有效保护自己。一旦伤医事件发生,我们要做好现场自我保护、及时呼救、迅速撤离,及通过监控录像保留证据等。
那么,面对当今医疗行业的恶劣环境和伤医暴行,作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医护人员该如何应对呢?
对此,骨科在线特采访了跻身于医患纠纷“重灾区”的多位骨科一线医生,从他们的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想避免伤医事件的发生,急需做好4件事。
第一件事:加快我国医疗体质改革建设
和谐的医患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是确保国家医疗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方面。但由于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异较大,且在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中,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加之医疗费用的上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使患者及家属在经济上不堪重负、心情急躁等都是发生医患纠纷的重要因素。
对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潘海乐医生感慨道:“医‘殇’,乃是社会之殇也,惟从体制上转变,才能避免多年医改的缘木求鱼,掩耳盗铃。否则,医生绝望的那一天,不会太远。”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骨科许东浩医生认为,中国医患纠纷的解决任重道远,制度是关键,应加强医疗保障措施,在医疗活动中,医患双方不存在利益冲突,何来纠纷和打杀?!
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黄河医生也认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各级医院的管理和医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不得不提的一点还有,群众关于医疗卫生知识的素养确实需要进一步提高。
他提出,国家层面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重点是要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医院层面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准,以进一步适应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要。
可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努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避免伤医事件的根本措施。
第二件事:树立正确求实的媒体舆论导向
媒体,一直以来就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恰恰是个别负面新闻放大了这种情绪,使患者和社会公众往往对医院和医生存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从而导致了双方的对立。对此,多位医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黄河医生认为,媒体应当担负起维护良好医患关系,维护社会基本道德水平的责任,有些媒体的行业撰稿人不懂行也就罢了,甚至不愿多深入调查一下,罔顾事实,只为博人眼球,实际上对医患关系的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希望全社会为战胜医患双方共同的敌人——疾病而努力!
许东浩医生对此也表示,媒体舆论导向很重要,媒体要客观的报道医患关系和医疗事件,试问一个学新闻4年的记者,在偏听患方单方面诉说医患纠纷后,写出来的文章,除了博取注意力以外,其他的所有作用就是激化医患矛盾。
因此,片面不实的报道,只会为医患矛盾推波助澜。为了创造和谐社会及和谐的医患关系,新闻媒体人员必须加强职业素养,如实报道。
第三件事:加大对肇事者的惩罚力度
加大对伤医者的处罚力度,利用社会舆论和法律手段制止伤医行为,恐怕是每个医护工作者的心声。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余可谊医生一直关注此类公众话题。他说,伤医事件永远都不可能“零”发生,改善这种行为的关键,是学会如何预防、自我保护,才能尽量减少伤医事件的发生。
因此,医护人员要利用好微信、网络、媒体等,对社会进行广泛呼吁,让大家认识到伤医事件伤害的不止是医生,也是对医疗体系的伤害,而最终还将会伤害到患者和所有人。
为更好地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我们首先要依靠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和中国护理协会等组织的帮助,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并利用法律手段打击医闹,维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
“作为医务人员,我呼吁尽快完善对伤医行为惩处的相关法律法规,希望能有相应的维权组织和机构,提醒同行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南京鼓楼医院骨科施鸿飞医生说道。
黄河医生认为,目前最高检发布消息,将对医患纠纷促和解,对职业医闹要严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击职业医闹的嚣张气焰,有利于一般医患矛盾的解决,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医患矛盾已经发展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
不仅如此,为谴责暴力伤医行径,维护医师合法权益。6月10日,中国医师协会、中华护理学会联合发出声明,谴责暴力伤医。声明指出,打击暴力伤医是每一位有良知的社会公民应有的共识;维护医师的人身安全,是公安、执法机关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四件事:医护人员需认真覆行职责
长期以来,我国医务人员队伍的建设都只停留在专业知识培训上,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故造成一些医护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态度生硬,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下,收受“红包”“回扣”,损害了医务人员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从而致使医患之间潜在危机随沟通不畅和不信任感而升级,甚至演变成医疗纠纷,导致医患关系不断恶化。
因此,在采访中,多数医生都认为应该加强自身职业素养,认真履行医生职责,也是缓解医患矛盾不可忽视的途径。
“对于近期频发的伤医事件,本人对受害者同行深表同情、伤心、遗憾、关注,为在中国常出现这样的事件深感悲哀!这与国家医改不成功、媒体不负责任、患者期望高、社会信任减弱、医生可能沟通不到位等问题均有关。”
广东省医学会创伤骨科学分会唐三元副主委建议,医院医生应该注重医疗科普宣传,多注意沟通技巧与方式,认真覆行职责,同时注意性格偏执病人的情况,做到医疗规范、解释恰当、防范提前,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担救死扶伤之重任。当然,合理掌握法律武器、引导全社会对医疗的深度理解、信任与维护,才能最后达到好的远景。
余可谊医生认为,作为普通医生,一方面要谴责暴力行径,而另一方面也要从自身做起。在行医过程中重视患者的感受,尽量避免激发患者不良情绪,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努力做好医生本职工作,关心患者安危,帮助安抚患者,而不是去激化矛盾,在捍卫自己权利的同时,增加安全意识,团结一致,学会自己保护。
黄河医生对此也深有同感。他呼吁医患双方加强沟通,坦诚相待,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因为疾病才是医患双方共同的敌人,而不是彼此。医护人员应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很多纠纷都起始于缺失的那一点点耐心。
另外,医护人员也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患者及家属也应理解医学也是科学,不是万能的,目前医学上仍有大量的不可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应理解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增加自身的科学素养,因为没有医生愿意自己的病人出问题。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效杜绝伤医事件的发生、维护医生的合法权益,不仅仅需要法律手段,更需要医患间的沟通和尊重。正如南京鼓楼医院骨科史冬泉医生所说的一样,“世界上唯一无私对你健康负责的就是您的医生。伤医,伤的不是医生的身体,伤的是整个医护人员的心,丧的是最基本的人性。只有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最终受益的才是广大的患者。否则将来真的要9年制义务医学教育,自己的病自己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