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医路上的良师益友——韦加宁

2020-07-01   文章来源:北京第六医院骨科 刘瑞波    点击量:5244 我要说

读了韦峰的《回忆我的父亲——韦加宁》文章,感受颇多。在我的从医路上,和韦加宁主任有过很多交往,历历在目。

01

初识

我第一次知道韦加宁主任的名字是老主任赵德田告诉我的。那时我在骨科做住院医师,赵德田主任参加了北京市骨科高级职称评审,第二天在查房时讲:“北京市从主治医师破格晋升主任医师的只有两位——积水潭医院手外科韦加宁和杨克非。”

在我参加的手外科学习班和会议上,积水潭手外科创始人、中国手外科之父——王澍寰前辈要求青年医生要学会摄影技术和绘图技巧,他每次都要举韦加宁主任的事例,从此,我记住了这个名字——韦加宁。

初识韦加宁主任是在积水潭手外科病房医生办公室。有一次,老主任赵德田介绍病人请韦加宁主任会诊,我陪同前往,见他身材匀称,面带微笑,双耳配戴着助听器,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透出了精明强干。

他和蔼地对我们说:“稍微等会儿,我先打个电话。”我从他与一位工厂负责人的通话中听到了大概内容:工厂再出点医疗费,他给节省着用,把病人手术做了,好人做到底!

那天,韦加宁主任在仔细查看会诊的病人后,把治疗方案告诉了我,还特意叮嘱:“跟赵主任说,这是我的手术建议。帮我给王厚虞、韩玉岐两位老朋友代好!”韦加宁主任仁心仁术的人格魅力、谦逊严谨的治学精神影响着我的从医路。

02

图谱

北京第六医院骨科在八十年代有40张床位,主任赵德田、副主任王厚虞、韩玉岐经常请韦加宁主任来院做手术,多次派我去接送,在交往中我加深了对韦加宁主任的了解,知道他参与编写了骨科多部手术学书籍。在他负责的手外科章节里,他总是力求做到:医生看着图谱,就能把手术做好。

1983年,韦加宁主任到美国密执安州大学医学院和肯塔基州路易斯威尔手外科中心进修(University of Michigan Medical College and Hand Surgery Center Louisville,Kentucky),师从国际手外科协会主席,美国手外科之父斯旺森教授(Dr.Swanson)。

进修期间,德才兼备的韦加宁主任深得斯旺森教授的赏识,特别是他带有手绘图谱特色的手术记录更是让他眼前一亮。于是,斯旺森教授希望韦加宁主任延长进修时间,帮他完成一些手术图谱的绘制工作。

在彼此的交往中,他们成了好朋友。斯旺森教授见韦加宁主任双耳戴着助听器,生活、工作不方便,亲自出面联系医生为韦加宁主任做了人工耳蜗手术。

据北京六院骨科孔令英副主任回忆:他在积水潭手外科进修时,韦加宁主任常用在美国期间的幻灯片为进修生讲课,其中就有一张手术后头上缠满绷带的图片,还对他说:蛐蛐的叫声影响我休息。

03

良师

韦加宁主任把自己掌握了解的手外科知识和技术毫无保留地教授给我。有一次,我陪着一位腕部外伤性截肢的病人去韦加宁主任的手外科专家门诊,向他请教残端怎样修整、该安装什么样的假肢时,韦加宁主任告诉我:“假肢分为美容假肢和功能假肢,最实用的治疗方法是前臂分叉术,要因人而异。”

美国盐湖城现在有一种仿生假肢,是把多个微电极植入到前臂肌肉内,用肌电控制假手动作,完成手部功能。这个现代智能假肢的原理,早在30年前韦加宁主任就给我讲过了。

还有一次,一位平谷病人因年幼时手部烫伤,手背的瘢痕挛缩,肌腱粘连使得手指不能屈曲,指间不能分开,也不能握拳而就诊。老主任赵德田请来韦加宁主任做手术,我当助手,他教我切除瘢痕,松解肌腱,指撲成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植皮前,韦加宁主任用布块在伤面上拓了一下,剪成布样儿,在大腿上按照布样儿取了全厚断层皮片,严丝合缝地植入到伤面,这个技巧使我受益匪浅。

另有一次,王厚虞副主任带我做腋部外伤性动脉瘤手术,在修复破损的腋动脉时遇到困难,紧急请来韦加宁主任会诊,上台后,他果断切除破损的动脉,干净利索地做了血管吻合,让我们下了手术台。

04

益友

在与韦加宁主任的交往中,我们成为了朋友。他亲家母(女儿的婆婆)需要做骨科手术,韦加宁主任推荐她来六院找我。我介绍的疑难病人到专家门诊请他加号、会诊,韦加宁主任总是只给病人会诊,从不让病人加号。

“我是没有时间生病的人。”这是韦加宁主任常说的话,每天忙忙碌碌地为病人做手术的他,却经常在术前签字时提醒病人:别去医务处交专家点名费。

后来得知,韦加宁主任住院期间,惟恐放疗损伤臂丛神经,故多次推迟放射治疗,坚持完成了《韦加宁手外科图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

《韦加宁手外科图谱》出版发行后,我特意珍藏一本,作为我对他的怀念!

蓦然回首,在我的从医路上,韦加宁主任是我的良师益友!

05

外一篇

刘瑞波的首都医科大学同班同学、燕化医院心内科主任付书文女士在看了老同学怀念韦加宁主任的上文后,令她往事涌上心头,写下20年前她带儿子找韦加宁主任看病的就诊手记。

(注:下文中的“我”均指付书文,“你”指刘瑞波,“他”指韦加宁。)

此处为分割线~~~~~~~~~~~~~~~~~~~~~~~~~~~~~~~~~~~~~~~~

记得那是在2000年的7月,我儿子在玩篮球时手腕摔伤,皮肤表面完好无缺,可是就是痛。我当时想起了你是骨科医生,那天下午到北京六院找你,你建议请韦加宁主任会诊,决定是否做手术。

当时我记得你写了一封介绍信,叫我带上到积水潭医院去找韦加宁主任。那天下午从北京六院赶到积水潭医院骨科门诊,已经是快下班的时间了,可是诊室门口侯诊的患者还有好几个,护士说不能加号了,让我自己去问韦主任是否给看。

我急忙进诊室递过你写给他的信,他看了一眼便说:“你在外边等会,等我看完这几个病号给你看。”我说先去挂号他说不用。

那天我们是最后一个患者,韦加宁主任和气可亲,平易近人,他拉住我儿子受伤的手,用拇指轻轻一按,看到孩子痛苦的表情,韦主任说:“这孩子不是装的,他是真疼,舟状骨骨折,不需要手术,手术落下疤痕影响他今后幸福生活,保守治疗就可以。”


付书文女士保存了20年的韦加宁主任门诊手迹,她决定在疫情之后交与韦加宁主任之子韦峰副教授保存

他边说边在处方纸上画了个手图(我现在仍然保存),说拿上这个图到医院门口康复中心买个护腕戴上就可以了,不要做剧烈运动,注意休息,保护制动,过几个月就好了,去急诊拍个CT片子,3天后带上片子到病房去找他,患者不用来了。

3天后我如约取上片子到病房,刚走进他所在的病区就看到楼道里躺着、坐着不少人,有的躺在楼道的病床上,有的是从农村自己带着被褥来的,有的躺在地上,有的靠在墙根蹲着、坐着,有老人,也有小孩。

看到这一幕我想:这么大的医院怎么叫病人待在楼道里?我好奇地问一位病人家属:“你们为什么不进病房睡在楼道里?”她说:“我们是从外地来找韦主任给孩子做手术的,一个月前就约好了,病房住满了,住不进去只好在这排队,等待手术。”

话音没落,就看到正在查房的韦主任从病房走出来,他看我手里拿着片子,好像还记得我,说:“把片子给我。”我顺手递给了韦主任,在楼道里看了一眼片子便说:“没错!就是舟状骨骨折!慢慢养吧,戴上护腕,不要做剧烈运动。”

我回家的路上想,韦主任高超的医技,拇指一触就能明确诊断是舟状骨骨折,真神!拍CT是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韦主任真是德才兼备,一切为病人着想,把病人当亲人。

我见韦加宁主任最后一面,是在2003年北京电视台节目上见的。他穿着病号服接受主持人采访,在病重住院期间还坚持工作,在病房小餐桌上绘制手外科图谱,在采访现场身后挂着他画的手外科图谱,这个画面永不消失!历历在目。

刘瑞波老同学在行医路上结识这样的良师益友,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刘瑞波有很多地方都很像你的老师,精湛的医术,崇高的医德,使我很敬佩,为你点赞!

作者简介


刘瑞波

刘瑞波,主任医师,曾任北京市第六医院大外科主任、骨科主任。

1977年毕业于北京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主要专长为人工关节置换及脊柱外科,四肢骨折微创治疗,老年骨质疏松预防治疗。特别是对老年髋部股骨颈,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完成人工髋关节置换2300人次,人工膝关节置换1100人次,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1999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科师从吕厚山教授,接受了专业系统的人工关节置换理论和实践培训。先后前往瑞士、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波兰、土耳其、新加坡等国接受人工关节置换培训和学术交流。

曾荣获北京市东城区及卫生局科技进步奖13项,完成北京医学发展基金科研课题一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骨科论文45余篇。2002年被评选为东城区突出贡献优秀知识分子,2007年被聘为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系务委员。

担任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学组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特约通讯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盲人医疗按摩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广播电台医学专家百人顾问团专家委员、北京东城区卫生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