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及并发症预防
2010-02-02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2292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摘要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原理;方法 采用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其中Evans3型6例,4型24例,5型6例,术后以髋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及生活自理情况作为疗效评定指标;结果 36例经0.5年~6年随访,优良率为89.5%。无1例死亡,未出现假体松动及下沉现象;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效果仍需继续观察。
关键词高龄老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置换;人工关节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有多种选择,但施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学者位一直比较慎重,主要原因是因为高龄患者骨质疏松明显,加之股骨粗隆间骨折后其股骨矩部骨质严重破坏甚至缺损,对人工假体的安置是非常不利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发挥人工假体手术早期下地活动的优点,以减少高龄患者长期卧床并发症的出现是非常有益的。1999年1月2005年11月,我院采用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近期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75~95岁。受伤距手术5~14d,平均8.7d。骨折类型按Evans分类,Ⅲ型9例,Ⅳ型22例,Ⅴ型5例。36例病员术前均存在严重的内科疾病,其中3种以上合并症者20例,2种合并者12例,1种合并者4例。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西医临床骨伤科学》[1]拟定:(1)有扭伤、跌伤、撞伤等外伤史;(2)髋部疼痛、肿胀,皮下瘀血,伤肢短缩;(3)X线片提示,粗隆间骨折。
1.3治疗方法
入院后立即进行详细的查体及理化检查,了解患者伤前全身情况及活动能力。与内科合作积极治疗各种合并症,病情稳定后尽快安排手术。手术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选择髋关节后侧入路20例,外侧入路16例。按小粗隆上1cm~1.5cm行股骨颈截骨并移去股骨头,将最后扩髓尺寸的髓腔锉插入骨髓腔,并以此为支撑分别整复大小粗隆及粗隆部前后部骨质并钢丝捆扎固定,然后小心移去髓腔锉,标准骨水泥型假体置换操作,伤口置胶管引流。手术时间1~1.5h,术中出血量600~800ml。术后加强护理,防止各类并发症,特别是肺炎,心脏病及深静脉血栓等疾病。鼓励病人进行肌肉收缩,术后一周在助行器帮助下下地活动并逐渐增加患肢负重。
2 结果
2.1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文献[2]制定。优:关节活动正常,无痛,完全恢复伤前生活自理能力;良:关节活动度达正常80%以上,轻微疼痛,不影响工作和生活;中:关节活动受限,中度疼痛,影响工作和生活;差:关节活动严重受限,重度疼痛,内固定失败。
2.2结果
全部病例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伤口感染及严重并发症出现。经0.5~6年随访,存活期内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及关节疼痛等。功能评定按优、良、中、差标准评定。本组功能评定。优:19例(52.7%),良:13例(36%),中:4例(1.2%),本组无差者。总优良率89.5%。
3讨论
3.1 肌骨粗隆间骨折的死亡率较高,大约10%~20%的病人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3],主要是因为原内科疾病的加重及长期卧床并发症的出现,因而衡量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时,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该术式是否具有创伤小,可早期下地活动及有利于功能恢复的优点。现国内外已摒弃了牵引治疗而主张迟早行内固定治疗。现较为流行的手术是钉板系统及短髓内钉系统,由于高龄老人多伴有程度不同的骨质疏松,即便是轻微的外伤也容易造成严重的粉碎性骨折,而且以不稳定性骨折居多,有文献报道,在这类骨折中不稳定骨折可达60.5%[4],按Evans分类法,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3~5型骨折及逆粗隆部骨折,其主要表现为粗隆部内侧股骨矩、小粗隆部、大粗隆部及粗隆部后内侧常形成3块及3块以上的骨折块,实际上由于粗隆部骨质严重粉碎且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存在,使得这类骨折的复位较为困难且复位后稳定性也较差,难以达到早期下地活动且容易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髋内翻等并发症,据统计该类骨折内固定失败率高达16%[5]。因此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预计其寿命在10年以内的病例,只要其身体情况可能以耐受时,可以将骨水泥型人工假体置换手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进行选择[6],以达到早期下地活动,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3.2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