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间隙综合征72例临床分析
2007-12-10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2626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目的 分析和探讨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切开时机。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5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72例骨筋膜间隙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和疗效。
结果 71例患者治愈出院,治愈率98.6%,1例死于煤尘爆炸所致的肺爆震伤并吸入性损伤,1例出院时出现跟后软组织压疮,3例出院时残留窦道,其中2例经长期换药自愈,1例发生慢性骨髓炎,无一例患者截肢,失访1例,70例患者获6~48个月(平均21.5个月)的随访,均对治疗结果满意。
结论 筋膜切开术治疗骨筋膜间隙综合征
宁早毋晚,高度怀疑时可作预防性切开,均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关键词 筋膜间隙综合征;骨;四肢;手术;时机
骨筋膜间隙综合征是真正的骨科急症,是一种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隙内的进行性病变,具有恶性循环、进行性坏死的特点[1],若延误筋膜切开的时机,后果十分严重,终致肢体严重畸形,甚至病废,且功能修复重建极为困难,因此如何正确掌握筋膜切开术的时机就成为了临床医生亟待解决的课题。我院自1999年5月~2006年5月共收治72例骨筋膜间隙综合征患者,特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72例,男67例,女5例;年龄18~48岁。小腿38例,足22例,大腿1例,前臂8例,上臂1例,手2例;车祸伤31例,塌方伤24例,石膏固定伤4例,煤尘爆炸伤12例,醉酒伤1例;合并骨折67例,其中闭合性骨折51例,开放性骨折16例,合并肢体主要血管神经断裂42例,合并肌肉断裂29例,合并休克12例,合并急性肾功能障碍1例,合并大面积皮肤套脱伤1例,其中同时合并休克、骨折、血管断裂或肌肉断裂8例。来院距受伤时间1~8h,平均2.5小时。行筋膜间隙切开术46例,其中22例入院时即被诊为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经必要的术前准备后,急症手术治疗,其余24例常规脱水消肿治疗,每30分钟观察一次患肢体征,并且筋膜间隙测压显示筋膜间隙内压力进行性升高,亦果断施术;另26例病人保守治疗。
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常规以Whitesides法[2]测定筋膜间隙内压力。我科根据以往经验试将骨筋膜间隙综合征分期处理,其中Ⅰ期即骨筋膜间隙高压期,患者存在筋膜间隙压力升高,肢体张力较大,有发生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潜在风险,治疗以敞开敷料、石膏托有限制动骨折即不缠绷带为主,并配合甘露醇、七叶皂苷钠脱水消肿等保守方案观察治疗;Ⅱ期即骨筋膜间隙综合征早期,患者患肢普遍性高度肿胀,张力大,触之皮肤硬,肌肉被动牵拉痛,不论有无张力性水疱均急症行筋膜切开术,5~7d将伤切口拉拢缝合加游离网格状刃厚整张植皮术或邻位皮瓣修复加游离植皮术等;Ⅲ期即典型期,往往具有“5P”征中的一项以上临床表现,采取急症筋膜切开加后期矫形术;Ⅳ期即骨筋膜间隙综合征后遗症期,被动地采取矫形及功能重建术。
结 果
本组71例治愈出院,治愈率98.6%,1例在入院3d后死于煤尘爆炸所致的肺爆震伤并吸入性损伤,1例出院时出现跟后软组织压疮并皮肤软组织坏死,深及筋膜层,后经跟后旷置及换药处理而愈合,3例出院时残留窦道或残腔,其中2例经长期换药自愈,1例发生慢性骨髓炎,复住院行病灶清除加滴注引流而治愈,无一例患者截肢,但失访1例,70例患者获6~48个月(平均21.5个月)的随访,均对治疗结果满意。
讨 论
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贵在一个“早”字
[3]。骨筋膜间隙综合征往往起病急,发展快,若延误,轻者致肌肉挛缩或肢体功能障碍,重者致肢体坏死、截肢、肾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诊断尤显重要。在临床工作中,详细了解致伤因素及致伤机制,并密切观察伤肢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对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诊断不应等待“5P征”出现,否则将失去减压的最佳时机
[4]。我们在临床中体会以下几点可作为骨筋膜间隙综合征早期诊断的重点依据:(1)伤肢持续性剧痛,或进行性加重。(2)患肢普遍性肿胀,张力高,局部皮肤有/或无张力性水泡,明显触痛。(3)伤肢皮肤感觉减退或麻木,患肢肌肉被动牵拉痛。(4)筋膜室内组织压力达4.0 kPa以上。(5)患肢主要动脉搏动不能触及,高度怀疑血管断裂。(6)患肢皮下局限性空虚,高度怀疑广泛肌肉断裂可能。但临床筋膜间隙测压往往不够准确,要完成一个肢体的所有筋膜间隙的压力测定往往费时、费力,且容易继发感染,而我们在有前三条症状的患者术中,均证实其存在骨筋膜间隙的严重高压,筋膜切开后肌肉膨起明显,肌肉颜色也迅速改观,且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再显有力,故而我们认为,患者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