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少汀同志主要事迹

2011-11-22 文章来源: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 点击量:3680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胥少汀,1921年11月生于山东平原县,中共党员,1941年就读于国防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前身),1946年参加工作,历任北京军区总医院外科军医、骨科主任、全军骨科中心主任等职,1998年离休后为医院专家组成员,2009年被评为医院终身专家。胥少汀同志在70年的从医生涯中,始终在临床一线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军队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退而不休,80岁坚持手术,90岁还出诊查房。尤其是在90岁生日之际,毅然决定将自己的所有学术科研资料和稿酬无偿捐献给医院,用于人才培养,展现了大医风范和大爱情怀。他先后担任国际脊髓学会资深委员等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主任、常委职务27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发表论文180余篇,主编专著6部,享受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被北京军区评为“育才有功专家”和“优秀离休干部”, 6次荣立个人二、三等功,20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标兵”、“优质服务标兵”和“医德医风先进个人”。
    一、70年的从医生涯,展现了他忠诚使命、永不畏惧的战斗精神经历过新旧两个时代的胥少汀对党赤胆忠诚,时刻牢记军队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努力为党和人民不懈奋斗,为军队医疗事业奉献终身。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在抢险救灾的一线,他始终坚持“姓军为战”的服务宗旨,毫不犹豫地践行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他先后参加过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等作战行动和河北邢台、唐山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在朝鲜战场上,他担任华北军区手术队手术组组长,参加了3次战役,多次遭到美军飞机轰炸,但他始终没有退缩,克服重重困难,救治了难以计数的伤员。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特大地震。胥少汀当日即随医疗队急赴重灾区隆尧。3天内收治四肢骨折病人200多人。他顾不上吃饭和休息,通宵达旦地工作,终因体力不支而晕倒在地。醒来后,他不顾别人的劝说,硬撑着又走上了手术台。唐山大地震发生的当天深夜,胥少汀立即赶赴医院收治伤员。一周后,他不顾身体疲劳,又到天津、保定等地的11家医院巡回治疗,手术治疗脊髓损伤和骨盆骨折患者674人,并在国内率先总结出了“地震脊髓损伤”、“地震骨盆骨折的分型及治疗”等地震伤的救治经验。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救灾部队出发前夕,他特意从家里赶到医院,向队员传授救治伤员的经验。
    二、70年的从医生涯,展现了他孜孜不倦、永不满足的求知精神胥少汀始终把学习作为终生任务和永恒课题。他常说,作为一名医生,工作就是治病救人,要想有这个本领,就必须要一辈子不断地学习,不但向老师学、向书本学,还要向同行学,更重要的是要向病人学习,学好才能治好。他师从中国骨科创始人孟继懋教授,得到悉心指导,为医学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加强同行之间的学习交流,促进学科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胥少汀和同仁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军创伤外科专业委员会”。他特别注意向病人学习,把病人当作自己的老师,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不管病人病情轻重,他都认真对待,用心听取病情,细心检查,精心撰写病历。每出院一个病人,他都要长期跟踪回访,认真总结经验体会。他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赢得了医学同仁的尊敬,丰富了医学知识,提升了技术水平,奠定了国际国内学术地位,得到了军内外患者的认可。
    三、70年的从医生涯,展现了他严谨细致,永不懈怠的敬业精神。胥少汀常说,医生一刀子,病人一辈子,一名好的外科医生,必须具有严谨细致的医疗作风和持之以恒、永不懈怠的进取精神,否则就是对职业的不敬,对生命的亵渎。他在70年的从医生涯中,坚持尊重岗位、尊重病人,一生严谨治学、严谨诊疗、严谨科研,取得了辉煌成就。在诊疗病人上,胥少汀要求甚严,几近苛刻。他不见病人不下结论,不查体不作诊断,不充分准备不做手术,不随访患者不作总结。一次,骨科收住了一名小腿腓总神经损伤患者,曾在外院进行过手术治疗,不但神经功能没有恢复,而且疼痛难忍,强烈要求截肢。在讨论病例时,有的医生考虑到患者在别的医院检查过且有截肢的建议,表示同意实施截肢手术。一贯温和的胥少汀闻言后,非常严厉地说:“对截肢这样的手术,仅凭病人的一时要求,凭其他医院过去的检查和建议是不够的。我们当医生的,要时刻为患者着想,不能妄下结论,以免给患者带来终生遗憾。”在他的指导下,经过细致检查,调整治疗方案,解除了患者痛苦,保住了患者肢体。
    四、70年的从医生涯,展现了他情系患者、永不放弃的人本精神。在胥少汀眼里,患者没有亲疏远近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无论将军还是士兵,无论穷人还是富人,他都一样平等真诚对待、一样倾注满腔爱心。1994年轰动京城的“怪病女孩”杨晓霞,因拇指上的一个小黑点挑破后感染,引起双上肢严重溃烂,历经3个多月的治疗,溃烂不但没有止住,反而越来越严重。几经辗转,找到了胥少汀。望着一贫如洗,连住院押金也凑不齐的杨家父女渴望的眼神,他抱定救人为先的原则,毅然收治杨晓霞入院治疗,在科里率先发起捐助,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反响,短时间内社会捐助资金80余万元。对于这种罕见的疑难病例,他广泛查找资料、请同行会诊,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成功实施了手术救治,最大限度保留肢体功能,治愈后的杨晓霞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胥少汀对待每个病人、每例手术,坚持永不放弃、精益求精。一名部队干部因车祸导致脊髓马尾神经断裂,双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病情严重。一位权威骨科专家来院会诊后,认为修复72条马尾神经是不可能的,表示无能为力。“倔强”的胥少汀反复查看伤情,最终作出一个大胆决定:修复马尾神经!这项“前无古人”的手术,在他的周密筹划和精心操作下获得了成功。在对这名患者进行了10多年的跟踪问效后,他发表了世界首篇关于马尾神经断裂修复研究的论文,在国内外医学界引起了轰动。
    五、70年的从医生涯,展现了他追求卓越、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胥少汀始终以医治病患需要为创新动力,以惠及患者为创新目标,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骨科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上。唐山大地震造成大批截瘫伤员,当时国外脊髓损伤治疗效果不佳,国内脊髓损伤实验及临床研究基本空白。面对这个世界性难题,胥少汀进行了长达30年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总结出脊髓损伤病理改变规律,提出了脊髓火器损伤的分类及临床处理原则,填补了国际空白。他发现了创伤上升性脊髓损伤疾患,确定了脊髓损伤患者早期用药、早期手术、早期康复三个重要环节,为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临床遵循,被誉为我国脊髓损伤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主编的专著《实用骨科学》和《脊髓损伤的基础与临床》一版再版,被列为全国骨科医生的必备工具书。
    六、70年的从医生涯,展现了他建科育人、永不言己的人梯精神。胥少汀常说:“医学技术不能保守,需要后来者居上,医学事业才能发展。我把知识和经验一代一代往下传,那就等于我的生命在延续,为什么要保留呢?”无论在职期间还是离休以后,他时时刻刻把方向,促进了学科发展的特色形成;他一项一项建制度,创造了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他点点滴滴抓作风,倡导了学术民主的和谐氛围;他一任一任传本领,形成了“四代同堂”的良好局面。他始终“瞄准前沿搞科研,盯着特色搞临床”,早在70 年代,胥少汀就确定脊髓损伤这一全球性医疗棘手问题为学科主攻方向,80年代又把脊柱退行性疾患治疗研究作为学科发展重点,经不懈努力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今,又建议把损伤控制骨科学和微创骨科治疗作为学科发展方向,推动了科室可持续发展。如今,90岁高龄的胥少汀仍继续关注科室的发展,多年来给现任主任写了20多封信,从病案管理、随访、科研、病例讨论到规章制度的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近百条,字里行间流淌着他关心骨科的殷殷之情。在他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下,骨科由一个普通科室,于1980年成为全军骨科中心,于2006年晋升为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