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肱前、后动脉损伤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
2012-01-18 文章作者:shenjie 点击量:2762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朱轶, 陈一心
南京市鼓楼医院
目的 本次实验目的为通过测量旋肱前动脉及旋肱后动脉起始点与肩峰、喙突、盂下结节、锁骨中线距离,提供解剖学依据用于当肩关节骨折或者脱位时,发生旋肱前、后动脉损伤时如何在术中快速定位以做出相应处理。
方法 20具尸体的40例上肢将用于本次实验。标本处于仰卧位,完全暴露旋肱前动脉、旋肱后动脉起始点后,测量其发出处中点与相应侧肩峰、喙突、盂下结节中点的直线距离,并测量其发出处中点与相应侧锁骨中线的垂直距离,测量旋肱前、后动脉的起始部直径,两者间水平距离等。
结果 1、旋肱前动脉起始部直径总体平均值0.143±0.034cm,旋肱后动脉起始部直径总体平均值0.311±0.052cm。2、旋肱前动脉与肩峰距离为6.694±0.466cm,旋肱后动脉与肩峰距离为6.840±0.473cm;3、旋肱前动脉与喙突距离为4.917±0.599cm,旋肱后动脉与喙突的距离为5.020±0.534cm。4、旋肱前动脉与盂下结节的距离2.690±0.642cm,旋肱后动脉与盂下结节的距离2.768±0.607cm。5、旋肱前动脉与相应侧锁骨中线的距离总体平均值7.489±0.598cm,旋肱后动脉与相应侧锁骨中线的距离总体平均值7.577±0.593cm。两侧均值无明显差异。
结论 肱骨颈骨折一旦损伤腋动脉第三段分支旋肱前、后动脉,后果非常严重。通过改良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可以快速定位此两支动脉起始点,进而排查动脉损伤部位,以作出快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