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骨科学组2008年工作回顾

2008-11-17 文章作者:admin 点击量:1871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1、在COA会议上进行病例讨论的首次尝试
    自06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决定三年一届的COA大会改为每年一届后,创伤学组考虑到科研与临床工作的周期性,感到学术活动举办的周期越短,会议质量可能越难保证。为避免发言内容的重复,创伤骨科学组峨眉山会议决定,在郑州召开的骨科年会上利用半天时间进行专题讨论。具体做法是:由专人负责,组织专题发言的内容和人员,通过典型病例讨论,阐明骨折治疗的原则,最后取得共识。学组委员根据专业不同分别参加6个组进行讨论。实践证明专题讨论会非常成功。以往的大会发言模式,每人8分钟,由于时间的限制与表达能力不同,听者在理解上存在一些问题。而讨论的形式可以拉近讲者与听者的距离,使两者互动,产生沟通的效果,有利于知识的深入传播。为了实现这一点,讨论的组织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COA会议之前,创伤学组专门召开委员会议,分组对讨论的病例,预期要达到的效果和希望达成的共识进行认真的研究。由于会前周密筹备,才使讨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参加人数之多超出了我们的预计,使原定会场不敷应用,不得不临时调整场所;同道们参加讨论的热情之高,效果之好,给会议的组织者以极大的鼓舞和肯定。成功的尝试为我们今后组织讨论奠定基础提供经验。

2、注重基层医院创伤骨科医师的再教育工作
     由于制度的原因和资源的不均,使在基层医疗单位工作的医科毕业生们的毕业后教育严重滞后。年轻医生们的技术训练往往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如果师傅不行,徒弟永远落后。另外,创伤骨科的临床有其鲜明的自身特点:创伤多为急诊,病人需要就地抢救和治疗,不可能转到大医院诊治;创伤患者病情变化多,即便是简单的胫骨骨折,临床过程也各不相同,不会完全雷同,治疗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很难正确选择和实施;创伤病人涉及全身情况,尤其是复合性损伤会累及全身各个部位,处理程序和技术都需要经验。而在基层医院,年轻的医生参加的第一次手术往往就是清创缝合或骨折复位内固定。初次手术的成功可能使年轻医生成就感陡增,但也可能使他们忽视“做一个手术简单,做一个好手术难”的道理。其实,医生不能只是一个开刀匠!学组已经意识到毕业后教育滞后是中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当成为学组工作的重点。自2006年以来,我们安排学组委员组成讲师团,先后在青海、贵州、云南、黑龙江、广西、陕西、山西、江西、山东、江苏和浙江的13个中小城市开展基层教育活动,出席的医生超过3000名。学组充分发挥各位委员的作用,与当地医学会联系,由他们负责组织基层医生参加学术活动,由学组确认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参加授课。基层创伤骨科医生教育活动得到各省市骨科分会的积极支持,每一次都办得有声有色,参加活动的医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的参与程度和求知欲望使学组的成员深为感动,大家感到:我们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我们一定要继续把它做好!从反馈中得知,教育活动为普及骨折治疗的原则和技术、提高骨折治疗的效果和水平,改善伤病员的服务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很好的效果,受到当地医学会和医生的欢迎.
3、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据国际惯例以及国内的具体情况,学术组织与厂家合作搞教育还是一种主要模式。学组充分利用这种模式,除举办各种学习班外,还具体实施两件事:
1),每年举办国际创伤骨科研讨会,邀请国外专家讲学,组织全体委员参加讨论,了解国际动向,更新专业知识。 同时召开学组全体会议,讨论确定来年COA会议创伤部分的具体安排。
2),与强生公司缝线部合作,将缝合技术培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目前我国骨科医生采用的缝合方法比较陈旧,与缝线的发展极不相称。譬如:在肩关节骨折后假体置换的大小结节重建缝合,跟腱损伤的缝合等等,均存在很大问题。学组决定以北京、上海、西安、广州为基地,组织专家对年轻医生进行缝合技术培训。目前已完成幻灯的制作、讲演稿的撰写、讲师的演炼、讲义和教学影像的修改,以及各地讲师的培训,COA会议之后将付诸实施。

4、积极创建与国际专业组织合作的平台
     2008年10月15日,创伤学组组织50位中国创伤骨科医生参加了在美国丹
佛召开的北美创伤骨科年会(OTA)。美国方面非常重视,在日程非常繁忙的情况下安排了1.5个小时的招待会,中美100余位医生汇聚一堂共叙友谊和合作的前景。会上OTA主席Tracy Watson介绍了OTA的组织框架;创伤骨科学组组长王满宜介绍了中国骨科学会的组织结构及创伤骨科的现状,副组长曾炳芳介绍了中国骨科医生的教育状况。学组领导和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总编辑裴国献一起与OTA主席Tracy Watson和JOT主编Roy sunders进行了会谈达成共识:未来将在OTA组织国际会场,使中国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