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了解拇外翻,提高诊治水平
2007-07-24 文章作者:admin 点击量:1969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编者按:日前,为期四天的全国足踝部疾病诊断及治疗研讨学习班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举办。在次研讨学习班上,来自国内外足踝外科领域的几十名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位外科医生就足踝部常见病及多发病系统化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以及该领域的难点及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及交流。授课内容包括足踝基础、拇趾疾病的手术治疗、第2~5指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后足疾病、足踝部创伤、足踝部炎症、常用足踝外科治疗技术等。参加这次研讨学习班的医生观摩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足踝部疾病,包括跖间神经瘤、腓骨肌腱滑脱、踝关节外侧韧带重建、Akin截骨、weill截骨、Ludloff截骨等手术录像演示,各种足踝支具、矫形鞋和足踝外科专用手术器械,并参观了北京同仁医院足踝疾病诊疗中心。参加学习的医生不仅学习到很多实用的临床诊断治疗新技术,同时全面了解了足踝外科领域的最新进展。现整理相关内容如下:
拇外翻是前足最常见的病变之一,其不仅影响足的美观,重要的是,它可以导致足部结构的改变和继发的疼痛,对足部基本负重以及行走功能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受到足踝外科医生的关注。
■发病因素尚存争议
拇外翻的确切病因目前尚未明确。穿鞋可以加重某些结构不良足的病理变化,是引起拇外翻的外部原因。遗传因素则是拇外翻的内在原因。近年的研究还发现,足结构异常是引起拇外翻的原因。这些足部异常包括前足和拇趾的旋前,第一跖骨关节面倾斜和第一跖骨内翻。后者与拇外翻的关系近年来引起众多研究者的注意。
研究发现,随着拇外翻的角度加大,作用于第一跖骨的内翻应力越严重,第一跖骨的内翻越严重。但是,拇外翻和第一跖骨内翻,孰因孰果,尚有争议――有人认为,第一跖骨内翻继发于拇外翻;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第一跖骨的内翻是返祖现象,是拇外翻发生的主要原因。
■病理变化复杂多样
随着拇外翻的发生和足部生物力学结构的紊乱,第一跖趾关节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而近年来对这些病理变化的研究也取得了较深入的进展。
研究发现,第一跖骨内翻,跖骨头向内移位,而籽骨在拇收肌、拇短屈肌和跖横韧带等结构的牵拉下维持原位,籽骨相对于跖骨头向外发生移动,跖骨头跖侧骨嵴被磨平,籽骨失去了跖趾关节在伸屈运动中的滑车作用,其外移牵拉拇趾近节跖骨发生旋转。拇收肌牵拉拇趾向外进一步偏斜,由于拇趾的外翻和内旋,拇展肌腱被拉长并移位与拇趾的跖侧,而拇长伸、屈肌腱产生弓弦样作用牵拉拇趾外翻。第一跖趾关节内侧产生明显张力,内侧关节囊和侧副韧带被牵拉变长,跖骨头内侧韧带附着部分发生骨的重建,骨赘不断增大,和外面鞋面摩擦形成拇囊,局部红肿,表面皮肤形成胼胝体。拇内侧皮神经在压力和摩擦下,发生神经炎,引发疼痛和拇趾异常感觉。第一跖趾关节外侧关节囊和韧带结构挛缩。第一跖骨外侧在这种向外挤压的应力作用下出现破骨重建,长时间会引起跖骨头关节的外翻倾斜。
正常人在前足负重状态下,第一跖骨符合较大,可以认为有一负重横梁存在。而拇外翻发生后,由于负重的外移,第一跖骨的负重压力减小,而第2、第3跖骨的负重压力增大,原来的负重横梁塌陷。此时,可以表现为第2和第3跖骨疼痛以及跖骨头下的胼胝。更严重的拇外翻可以对第二趾形成挤压,引起第二趾的锤状趾。背伸的跖趾关节对跖骨头进一步挤压,跖骨头跖屈,更加重了第二跖骨头的负重,引起跖骨头的软骨损伤和坏死,最后形成跖趾关节的骨性关节炎。所以,许多拇外翻患者同时伴有第二跖骨头下的胼胝和疼痛。
■针对主要矛盾选择手术方式
拇外翻的手术治疗应该针对患者的“主要矛盾”即病理变化来选择手术方式。目前在治疗拇外翻的时候对于第一跖趾部的外形异常关注较多,却忽视了患者的其他病理变化,手术治疗侧重于矫形,而忽视了其他病理变化的治疗,导致患者术后效果欠佳。例如,患者因为拇外翻发生第一跖骨上抬,致使第二跖骨头过度负重而发生跖侧胼胝,手术除了矫正第一跖骨内收和拇趾外展、外翻的病理变化外,还应该纠正其上抬,使第一跖骨头下沉恢复其负重功能,这样术后胼胝会自行消失。
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测量是了解病理变化必不可少的步骤,通常以X线片为主,但是当怀疑患者有第一跖骨头旋转畸形的时候,可以行CT检查,确定旋转角度。足负重位与非负重位的X线片的测量各角度数值不同,建议术前以负重位测量为宜。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