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5期导读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08-02 点击量:1084 我要说
骨盆与髋臼骨折的治疗是近年来创伤骨科领域的热点问题。诚如王满宜教授所言,近30年来骨盆与髋臼骨折领域的学术研究非常活跃,相继有骨盆与髋臼骨折方面的专著出版,如刘沂教授的《骨盆与髋臼骨折》、周东生教授的《骨盆创伤学》、毛宾尧教授的《髋臼骨折》等。国内骨科领域的几种核心期刊也相继出版了骨盆与髋臼骨折方面的重点刊,如本刊2007年第9卷第10期编辑出版了“骨盆骨折的处理”重点刊、2009年第11卷第7期编辑出版了“骨盆与髋臼骨折的处理”重点刊,《中华骨科杂志》2011年第31卷第11期编辑出版了“骨盆损伤”、“髋臼损伤”重点刊。这说明骨盆与髋臼骨折已引起越来越多骨科医生的重视。本刊在前期推出重点刊的基础上,本期再次推出“骨盆与髋臼骨折”重点刊,旨在就我国该领域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提升骨盆与髋臼骨折的诊治水平。
伤后3周以上的陈旧性髋臼骨折因血肿机化、肌肉、肌腱及韧带等软组织挛缩和粘连、骨折线吸收及骨痂形成等因素使手术复位操作相当困难,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疗效不及新鲜骨折。杨永良等撰写的“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陈旧性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一文,在国内率先将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应用于陈旧性髋臼骨折的治疗,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术中出血,而且缩短了手术时间,为解决陈旧性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关键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髋臼后壁骨折是最常见的髋臼骨折,约占全部髋臼骨折的1/3。虽然髋臼后壁骨折是Letournel分类的简单类型,但是X线片的简单表现往往掩盖了其潜在的复杂性,包括邻近关节面的塌陷骨折、后壁骨折块的严重粉碎及关节软骨损伤等,故迄今为止文献报道髋臼后壁骨折的手术疗效并不满意。陈戈等撰写的“弹性钢板在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一文,采用作者自己改良的弹性钢板(由1/3管型钢板经螺钉孔中央剪断并将2个小叉弯曲70°~90°制成)联合重建钢板固定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疗效良好,认为弹性钢板能提供稳定、可靠的固定,且能满足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为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骶骨DenisⅡ型骨折是经骶孔的骶骨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暴力导致,损伤复杂、骨折移位明显,易出现神经损伤,其诊治较困难。陈伟等撰写的“微创可调式接骨板治疗骶骨DenisⅡ型骨折”一文,作者根据骨盆后环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设计了微创可调式接骨板,并应用于15例骶骨DenisⅡ型骨折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为骶骨DenisⅡ型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虽然以上2篇文章的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偏短,其确切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总结,但是作者的这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临床医生学习。本刊积极倡导临床类的创新性研究。
高能量损伤导致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发生率约占骨盆骨折的17%~30%。由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前、后环结构均遭到破坏,单独固定前环或后环很难获得稳定的固定,而前、后环同时切开复位内固定又存在损伤大、手术时间长及手术风险大等缺点。孙玉强等撰写的“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一文,通过有限切开复位和内固定的方法,在不需要暴露神经、血管等结构的前提下,可对TileC型骨盆骨折进行良好的显露及安全、稳定的固定,同时还能减少手术医生和患者的X线暴露时间。值得一提的是,外审专家对此存在不同意见,认为该手术方法其实就是髂腹股沟入路减掉中间窗,中间窗本身就是为暴露四边管用的,用于髋臼骨折的复位,作者仅做耻骨支骨折内固定,为何还要做如此长的板固定呢?本刊作为学术探讨和争鸣的平台,鼓励广大读者积极参与学术讨论,以期形成治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