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国康复辅具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上)

2012-09-25 文章来源:康复器具协会 点击量:2823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康复辅具工作是民政的传统工作。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康复辅具工作实现了从单纯生产型向综合服务型、从单纯装配假肢向生产装配各种康复辅具、从民政部门举办向社会各方面力量多层次、多渠道举办的转变,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一)民政直属康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近十年来,各地持续加大对民政直属康复机构设备更新换代、车间扩建增容、康复环境改造等的投入力度,累计投入8亿元,建设总面积22万平方米,为康复辅具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依托和重要载体。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由单一的革命伤残军人拓展到肢体、视力、听力、言语、智力、精神等各类残障人士。服务产品不断丰富,由传统的假肢类产品拓展到矫形器产品、轮椅、助听器、足部辅具、供脑瘫儿童使用的各类康复器材以及供老年人使用的护理床、制氧机等各类康复器具。服务方式不断多元,由单纯的辅具装配转变为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民政直属康复机构发挥信誉好、技术精、队伍成熟的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经济效益明显增强。

  (二)行业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国家保留了假肢矫形器(辅助器具)生产配置机构认定及假肢、矫形器制作师执业资格注册两项工作的行政许可,民政部颁布了《假肢和矫形器(辅助器具)生产装配企业资格认定办法》和《假肢与矫形器(辅助器具)制作师执业资格注册办法》两个部长令,规范配置机构的市场行为,保障了残疾人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加强标准化建设,1989年,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民政部组建了全国残疾人康复和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至今已先后发布国家标准97个、行业标准5个,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完善的标准支持和技术依据。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成立了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负责康复辅具产品的研发、临床应用研究、质量监督检验等工作。2012年,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正式运营,承担着科研成果临床应用、民政对象服务保障、老年养护研究及公益项目实施等多项职能,规划建设床位1000张,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医工结合康复医院。发挥行业组织作用,中国康复器具协会作为全国性的康复辅具行业管理组织,承担着民政部转移的部分行政职能,协助开展康复辅具标准拟定、人才培训、考试注册、信息服务以及行业自律等工作,既是政府部门的参谋助手,又为会员单位排忧解难。深化国际交流和合作,各级民政部门积极探索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的方式途径,学习发达国家康复辅具的先进技术,为我国康复辅具“引进来”、“走出去”做好服务。

  (三)社会公益服务作用日益凸显。各级民政部门和民政直属康复机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实施各种形式的康复辅具公益项目,每年为约30万社会残障人士提供急需的康复辅具服务。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民政部指导各地民政直属康复机构积极参与救治行动,使辅具康复与医疗康复同时介入,大大降低了伤者的致残率。在建军80周年“关爱功臣活动”和建国60周年“荣军项目”中,中央财政分别下拨1.4亿元和1.99亿元专项经费,为10.5万名残疾军人配发了康复辅具。民政部从2010年起使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启动实施“福康工程”,两年多来,共为西部地区社会福利机构中的1000多名肢残病人配置了假肢、矫形器,为58个社会福利机构配置了3000多万元的无障碍辅具。

  康复辅具工作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于保障残障人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对于履行政府委托职能、加强公共服务、促进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此,我代表民政部,向多年来辛勤工作在康复辅具工作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向长期以来大力支持康复辅具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康复辅具工作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重点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辅具配置仅仅局限于残疾军人等群体。随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加强,大量的伤残患者和老年人为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需要配置康复辅具,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服务需求与较为薄弱的康复辅具工作基础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在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进程中,康复辅具工作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又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总体而言,我国的康复辅具工作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资金保障不足。目前,我国康复辅具尚未纳入医疗统筹范围,缺乏稳定的支付保障制度。只有残疾军人、享受社会褒扬的伤残人员和工伤职工可享受政策规定范围内的、基础的辅具产品免费配备,大部分残疾人配置辅具的费用需要由个人承担,极个别的可以通过政府补贴、专项救助和社会募捐等“补丁式”的方式得到适当补助。资金保障的不足,导致巨大的潜在辅具需求无法转化为实际购买力,消费的萎缩又导致行业发展缓慢,远远不能满足建设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要求。据统计,在我国8500多万残疾人中,39%的残疾人有配置康复辅具的需求,但实际配置率只有7.31%,城镇为12%,农村仅为2%。

  (二)服务体系不完善。一是服务网络覆盖面小。目前,全国仅有800多家生产装配机构,且多分布在省(市)一级地区,平均1个机构要为1万多名残障对象服务。二是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各类康复辅具从业人员仅有1万多人,其中假肢、矫形器制作师仅有1400多名,平均每2.6万名肢体残疾人仅拥有1名制作师。三是专业化程度较低。现有的行业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学历水平总体偏低。四是成果转化率低。由于没有建立起顺畅的产、学、研、用体系,很多的康复辅具科研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内,尚未实现产业化推广应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行业管理较为薄弱。康复辅具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是民政部门的工作之一,民政部曾对假肢生产统一归口城福司管理,并内设假肢处,地方民政厅(局)统一归口城福处管理。但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多次进行机构改革,民政部原先具体负责假肢生产的业务处室被撤并,民政部门对康复辅具的行业管理日益弱化。虽然将相关职能委托中国康复器具协会,但由于协会与各部委、残联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力度有限,再加上没有专门的处室和工作人员负责,民政部门对康复辅具的业务主管职能难以有效落实。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我国康复辅具工作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提供了强大动力。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中央多次下发政策文件,推进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提出要加快完善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这些都为康复辅具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注入了发展的动力。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迫切要求。民政直属康复机构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政府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既对加强民政直属康复机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加快康复辅具行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在不断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民政直属康复机构的职责作用会越来越凸显。三是社会需求的急剧增长,提供了广阔前景。我国有1.85亿老年人,8500多万残疾人,每年另增上亿人次的伤病人,迫切需要发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康复辅具服务,提高康复辅具的科技含量和适配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基于以上形势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康复辅具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突出公益优先原则,以提高康复辅具机构服务保障能力为重点,以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为要求,加快形成机制顺畅、体系健全、布局合理、服务优质、管理规范的康复辅具发展格局,不断增强在残障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和阵地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