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9期导读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10-12 点击量:1053   我要说

本刊20126月刊登了《中国骨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专家共识》,详尽解读了创伤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的处理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参考。目前骨科术后VTE预防方面的研究多针对髋关节及膝关节置换,下肢创伤方面的研究数据有限,尤其是针对国人的则更少。唐佩福等撰写的利伐沙班预防下肢创伤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多中心研究一文,采用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对利伐沙班预防下肢创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认为,在我国下肢创伤患者中,利伐沙班用于术后VTE预防疗效显著,VTE发生率低,且出血风险低,安全性良好。该文对于提高我国骨科医生对下肢创伤后VTE的认识和处理有积极意义。

骨缺损是骨折患者临床重建时面临的难题,尤其是大量骨缺损,骨科医生常陷入悲催的手术困境。目前,治疗骨缺损的方法有自体骨和异体骨移植、组织工程技术和基因治疗法及生长因子、物理治疗法的辅助治疗等。杨新明等撰写的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复合体修复骨缺损的疗效一文,在既往应用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ARBM)复合体修复骨缺损的动物实验基础上,将该方法应用于临床,对病灶清除后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和无包裹的ARBM复合体治疗四肢创伤后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进行比较,通过术后361218个月的淋巴细胞计数、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化验及X线片检查,说明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复合体修复骨缺损在抗感染能力和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方面较对照组有显著优势。该方法为四肢创伤后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选择。然而,其疗效有效性的最终确立还有赖于多中心、大量病例、长期观察及循证医学的检验。

单纯Lisfranc韧带损伤的传统治疗方法多采用保守治疗和切开复位内固定,但存在保守治疗效果差、切开复位内固定容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等缺陷。田竞等撰写的Endobutton治疗单纯Lisfranc韧带损伤一文,对9例患者进行解剖复位后在内侧楔骨内侧建立隧道,将有袢Endobutton置于第2跖骨基底部,环形袢从内侧导出后,将另一枚无袢Endobutton穿入由内侧导出的袢。研究者认为该方法实现了Lisfranc韧带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重建,复合微动的生物力学特点,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小的创伤和更好的疗效,值得尝试。但其手术技巧仍须进一步摸索和完善,若能进一步加大病例数量、延长随访时间,并与传统内固定方法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则其结果会更为全面、准确。

U型骶骨骨折在临床中比较少见,一是由于本身发生率低,二是由于位置较深,较为隐蔽,容易漏诊。而漏诊或治疗不当容易引起畸形加重和慢性腰部疼痛。多种内固定技术被报道用于此类损伤的治疗,包括骶髂螺钉、髂骨张力带钢板、骶骨棒、骶骨局部钢板,这些技术只能提供单平面固定,不能维持矢状面的稳定性。易成腊等撰写的腰椎骨盆固定治疗U型骶骨骨折一文,对8例患者采用L4L5椎弓根和髂骨螺钉通过连接棒纵向支撑,横连杆或骶髂螺钉维持水平面的稳定性固定不稳定的腰椎骨盆连结,提供多平面的稳定性。尽管此文为回顾性研究,且病例数较少,但文中对此类骨折的损伤特征、手术方法和治疗结果及并发症的防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为临床治疗此类骨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