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05期导读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3-05-29 点击量:1031   我要说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髋部骨折的发病率日渐增高。Cooper等提出:至2050年全球将有约630万人遭受髋部骨折,其中约有320万将发生在亚洲。如何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已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尽管近年来手术、麻醉技术及内固定器械等有了长足的进步,髋部骨折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并发症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为此,本刊在前期推出“髋部损伤”重点刊(2011年第13卷第11期)的基础上,再次推出“髋部骨折”重点刊,就我国该领域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提高对老年人髋部骨折的认识,进而推动相关临床研究的开展。
  目前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病死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国外学者已进行了较多研究(如2011年意大利报道过6896例,2012年日本报道过80 800例,丹麦报道过38 020例,美国报道过5580例),并对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而国内大多数文献报道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仅局限于单一医院,且多为小样本研究,缺乏多中心的流行病学研究。孙奇等撰写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一年死亡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一文,选择杭州地区6家二级或三级甲等医院收治且获得随访的185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为15.5%,通过严格的统计学分析后得出年龄、性别、术前内科合并症、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手术时机及住院时间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由于本研究随访率仅为67.0%(1854/2767),且没有统计骨质疏松等指标,其结论可能会导致死亡率统计结果偏低或影响患者死亡的因素分析不全面等不足。
  对于股骨转子部骨折的治疗,各种新的内固定器械层出不穷,各种方法孰优孰劣仍存在争议。谭磊等撰写的“微创内固定系统接骨板倒置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的适应证探讨”一文,作者对65例患者平均随访22.1个月发现,微创内固定系统接骨板倒置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为15.4%(10/65),认为其不宜作为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常规方法,只适用于AO分型31A2.2型以上的复杂骨折、髓腔过小或前弓过大者、病理性骨折、假体周围骨折及多发伤需控制创伤者。虽然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且病例数偏少,但是其结论有利于对采用髓外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认识不足的医生选择恰当的适应证,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中骨折的复位质量是影响疗效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本刊曾于2011年第13卷第11期刊登了李智勇等撰写的“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的概念提出与治疗”一文,作者采用股骨头干三维互动闭合复位技术治疗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且取得满意疗效。文章发表后获得很多骨科同道们的认可,但同时指出应用该技术时需要触诊股动脉位置,不适合于肥胖患者。王娟等撰写的“侧方入针股骨头干三维互动技术治疗成人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一文,作者对股骨头干三维互动技术进行了改良,由前方进针改为侧方进针,应用于10例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疗效良好,认为该技术无需触诊股动脉搏动,操作区域避开了神经、血管密集区,适用于所有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尤其适用于较肥胖、不易触及股动脉搏动的患者,为临床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