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不愿意开“私人诊所”吗?

2014-03-18 文章来源:环球医学 点击量:1419   我要说

   2月27日,北京市卫计委表示,将探索建立医生自主创业制度,允许在职医生开办私人诊所。作为多点执业的一种具体形式,这一政策层面的放行可以说具有标志性的意义。“私人诊所”能否解决当今医疗环境中的一些问题?现实版的中国医生“私人诊所”究竟有多远?现阶段医改是该鼓励医生“创业”还是该立足于医院的人事制度改革?

  政策制定者是希望此举不仅有助于缓解老百姓的“看病难”,还可以让优质医生获得更多的报酬,提高医生工作的积极性,可视为医生多点执业的一种探索。然而,事实上这一政策的实施正面临诸多现实的困境。许多在职医务工作者对此举措的反应冷淡。

  “允许”在职医生开办私人诊所是国际通行做法

  医生能够在医院与自家诊所同时坐诊,实际上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好处非常明显。首先,医生不再拘泥于一家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可以扩大其服务的人群,患者便可从中受益。其次,同时坐诊可以让医生获得更多的报酬,可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第三,医生有更多的自主空间,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职业规划。同时,在自己的诊所拓展业务和在公立医院执业,有利于他们的业务水平的成长和缩小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医生医疗水平的差距。

  如此看来,探索建立医生自主创业的制度,允许医生开办私人诊所是一项很美的惠民举措。“看病难”的实质是看专家难。鼓励在职医生开私人诊所,也将有助于打破公立医院对优质医疗资源的垄断,将大医院的专家门诊分化补充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去,让老百姓就近方便地享受到专家的诊疗服务。因而,允许开办“私人诊所”无论是对医生还是患者,亦或是对政府平衡医疗资源都是一条不容忽视的发展之路。

  中国医生不愿意开私人诊所吗?

  虽然开私人诊所多点执业的意义如此重要,是一项很好的惠民政策。但是,到目前为止,在职医务工作者对此举措的反响却似乎很冷淡,原本设想的将受到欢迎以及好评的状况并未出现。那么,中国医生们对允许开办私人诊所不“感冒”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媒体就总结了“医生开诊所”的三道关:第一、高额的前期投入;第二、两头兼顾精力有限;第三,院方会不高兴。

  一、需要面对资金匮乏的困扰。作为面向大众提供医疗服务的一个医疗机构,医生开设的私人诊所虽然比起大型医院在规模上要小很多,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确保诊所的顺利运转,对房屋、人员、设备等各方面都要保持长期的不菲投资。拿北京远离市区的地方租个20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为例,一年仅是房屋租金就是70多万。再加上各种医疗设备的购置,想开一家私人诊所对医生个人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所以高额的前期投入成本往往可能是那些有心开私人门诊的医生们需要迈过的第一道门槛。

  二、兼顾精力要求很高。医生的正常上班时间是8个小时,一个普通的医生每天要接诊大量的病人,有时甚至忙到没时间喝水、吃饭、上厕所,根本没办法保证正常的休息,更别说是专家了。医生们只在公立医院里坐诊就已经很疲惫,体能和精力已经达到超负荷。如果晚上还在私人诊所为患者看病,势必导致其因加班加点而过度劳累,医疗服务质量会不会打折扣也随之成为患者的忧虑。

  三、“老东家”,即院方不赞同。在“分身无术”、彼此竞争的现实情况下,对于在职医生开办私人诊所,院方的不支持、不高兴态度可想而知,院方一是担心内部岗位难管理,二是担心荒废了医院的工作。开办私人诊所的医生可能由此引发一系列有关人事、权责、薪酬等方面的矛盾冲突。“急诊科女超人” 于莺就告诉记者:“如果不把医生的事业编制去掉,你想出来多点执业是不可能的。”

  其实,中国“医生开诊所”还远不止难以跨越的这三道关。即便医生能凑够“启动资金”、又有“足够的精力”、还足够幸运地可以得到“老东家”的支持。那么,开业之后呢? 患者医保报销问题、费用如何收取、药品流通问题、水电成本、税收政策等等一系列诊所正常运转面临的问题都不明朗。在主流医疗机构强势的环境中“医生开诊所”能得到政策的扶持,哪怕只是公平、公正的“同等待遇”吗?

  还有一种担心认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公立医院的医生属于公职人员,允许在职医生开诊所,其实质和允许在职教师开补习班、搞有偿家教是一样的。此前一些地方用停薪留职的方式鼓励公务员或国企员工下海创业,招致舆论批评,现在医生下海不仅留职,而且还不停薪,这对其他公职人员是否有欠公平呢?医生究竟该不该继续实行事业单位“公职人员”身份?医院人事制度该怎么改?

  由此看来,鼓励“医生开诊所”的举措设想很好,但在实际实施很难。或许不一定是中国医生不愿意开私人诊所,而是现实还无法让这一政策顺利“过河”取得成效。

  医生开私人诊所需多方政策扶持

  一、在职医生与在职公立医院的关系

  医生是社会稀缺人才,出去自己另支一摊必然会与“老东家”存在一定矛盾。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钟东波表示,使医生成为“自由人”,医院用人方式需要进行多样化的改革,即将医院内部岗位进行临时性、全职以及兼职的区分,来加强医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他们希望新政策能带来的医生薪酬、人事制度的改变,医院科室和医生将通过签订内部劳动合同的形式予以明确。

  然而,在国家大的人事制度改革未实施之前,有多少医院愿意自己先行一步?又有多少医生愿意放弃现有的“单位人”身份?在医院内部岗位进行临时性、全职以及兼职区分的过程中,医院势必会站在自己发展的立场上“防止人才外流”,只允许“二流”甚至是不入流的医生获得“自由”之身?这些尚有待研究。

  二、私人诊所患者的费用支付问题

  目前,私人诊所由于其民营医院的身份,恐怕很难纳入基本医保。曾有官员表示:私人医院通常会走高端路线,与公立医院受众区别定位。目前一些高端的民营医疗机构选择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只要患者上过相应的保险,就可以报销一定比例的诊疗费用,这是未来私人诊所可以汲取的经验。但是,私人诊所毕竟不是高端私人医院,将其也定位在“走高端路线”财力上不仅鲜有医生能办到,而且是否也与我们所希望的,让“私人诊所”进社区,解决大批低端“小病”问题的初衷相违背呢?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医保的问题,需要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但他觉得在这之前,私人诊所凭借正规大医院的医生品牌,在社区里还是会有一定的的自费市场需求的。

  在美国,去什么地方看病,取决于保险。患者的医疗保险公司有的时候会规定患者只能到某一个医院或者某一个诊所就诊,否则的话,医疗费用的话就不会被报销,所以在选择就诊地点的时候,保险公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并不是说私人诊所的费用一定比公立医院高,因为患者在购买了医疗保险之后,保险公司会跟医院或者私人诊所进行价格上的讨价还价。很多私立诊所也会因为需要大量的患者而与保险公司达成协议,以比较低的价格来进行接诊。

  而在我国目前医保支付制度主要服务于公立医院,商业医疗保险在民众中又仅占非常少份额的情况下,私人诊所就诊患者的费用支付问题也就成为了其发展的瓶颈。

  三、护士短缺 私人诊所怎么办?

  有报道称,中国护士缺口至少达到百万,而私人诊所开办之后,如何招聘到合格的护士将成为一大难题。有专家认为,在当前环境下,医护人员大多比较看重公立医院这个平台,因此私人诊所在薪酬待遇上就需要给予更好的回报才能留住人才。这一点,私人诊所在面临经营困境的同时也将是需要承担的实际压力。

  此外,医改尚未解决的医务人员在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职业发展机会不均等的问题也将成为私人诊所其他医疗服务岗位的聘用难题。那么,是否这些其他医疗服务岗位的技术人员,如护士、药师、检验师、放射技师等也应当和医生一样,同时成为可以兼职的“自由”之身呢?

  四、私人诊所如何化解医疗纠纷?

  无论哪类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的发生都不可避免。如果在公立医院,医生有院方可以作为后盾。而作为私人诊所则需要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这是每一个打算开业的医生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事实上在国外,比如,澳大利亚,医生都需要购买巨额的职业保险,以免在医疗事故发生之后被赔个倾家荡产。在通常情况下,公立医院会负责为所有医生购买职业保险,而私人诊所医生则需要自己购买这种巨额保险。而在我国,且不说私人诊所医生是否有能力买得起这样的保险,就是公立医院目前也还没有很好解决这一问题。有律师表示,私人诊所在法律上的地位和公立医院是平等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境遇并不相同。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焰建议,应充分利用保险机制这一社会管理工具,推行医疗责任强制险,解决医患纠纷。从患者角度,可以保障受害人及时获得赔付,从医生角度,也可以化解他们的执业风险。

  无论是多点行医还是私人诊所,都是医疗改革的积极举措。然而,目标明确了,还需要很多更具体的制度和措施来为之服务,如果不能从基本的制度上予以完善,中国医生开办私人诊所的理想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