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还是体制外 小医生该如何抉择?

2014-09-19 文章来源:环球医学 点击量:1683   我要说

公立医院的专家大牛陆续跳出体制自立门户,在如今的中国医疗圈已经不是罕见现象。但是,在“大牛”医生们跳出体制寻找理想平台的同时,年轻医生的路应该怎么走?是老老实实的呆在大医院学本事?还是跟着大牛走新潮自立风?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意见。

复旦医学院举办过一场火药味十足的论战,主题是《医者在途—当体制内邂逅体制外》。在这场辩论中,体制内是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吴劲松以及普外科主任医师向阳为代表,而体制外则由张强和去年从华山神经外科离开的宋冬雷“代言”。

在主张体制内发展的医生们看来,能自立门户的大牛医生,都是先在体制内摸爬滚打,数十载的披星戴月后做出来的。一个20多岁的小医生,不努力学习和工作,却要憧憬所谓的轻松的职业生活,本身就是不合适的。只有做到一个行业的高精尖才能有资格跳出强大体制自立门户。而要想做到高精尖的,做别人挺难做到的那种,需要很大的机构的支撑。这就是三甲医院的优势。

但是在主张体制外发展的张强看来,虽然体制内的医院确实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是垄断得来的,不是自由竞争得来的。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远远低于自由执业后的服务质量。因为自由执业后,服务质量与医生的名誉、个人的品牌直接挂钩。

而在谈到年轻医生的发展时,吴劲松直接给出了方向:“在你们年轻的时候,应该到公立医院,大的教学医院学本事,等你们到了50岁的时候,不用打赌,你们一定跑到私立医院去,因为那时候的市场化肯定太成熟了。”但张强不同意:“国家在这方面如果放开社会资本,结合国际上的先进理念,相信私立医院也会出现年轻医生的培养基地。”

可以看得出来,两派的争论实际正是医疗环境变化的缩影以及趋势。也就是这种趋势,让几年前一门心思钻大医院的“小医生”们,也开始考虑其它的“选择”。但是由于医疗市场的不稳定,对于一个刚步入社会的小医生,这样的选择是让人困惑的,他们也不知道到底怎么才是正确的选择。毕竟,他们在拿自己的未来打赌。

其实,现在有很多小医生从刚毕业开始就跳出了体制,或者是从来没有进过体制,在他们看来,体制外的医疗生涯其实并没有那么差。

朱筱吟,一位刚刚毕业就跟随张强的年轻小医生。她之所以选择在体制外工作,是因为她在三甲医院实习时候的所见所闻。她看见过暴力伤医,看到过不合理用药,看到过医生收红包。从她的心底里她不能接受这一切,所以她选择了逃避。

在私立医院中,朱筱吟收获最深的是信任的建立和沟通的方式。在遇到“不太友好”的病人时,朱筱吟的秘诀是,把自己当做对方,去想,怎样是他或她最需要的方式。建立信任是需要时间的,而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直是她努力想要做到的。

可能朱筱吟选择体制外的原因,是大部分跳出体制自谋生路的医生的共同原因,但是,体制内的问题体制外就不会有吗?体制内就只有问题吗?其实不然。

之所以体制外的医院人丁稀少捉襟见肘,是因为三甲医院对于患者依然是“金字招牌”。丰富的医疗资源和师资力量是三甲医院的优势,而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腐败与黑暗,也正在逐渐的随着医改的进程而慢慢消散。但同时,要想消散这些医疗环境中的毒瘤,认公立医院独大也是万万不可。所以医疗资源分散必定是外来的大势所趋,私立医院的崛起也将是未来的方向。因此,作为一个年轻的医生,无论选在体制内和体制外,都是可以的,只要他们有一颗积极上向的医者仁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