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问题不解决,民营医院难发展!

2014-10-10 文章来源:环球医学 点击量:1397   我要说

医院的发展有“纲”有“目”,只有“纲举”才能“目张”。医院的“纲”是什么?医院的发展,有三点最为重要:握好方向盘、把好用人关、当好服务员。在医疗领域人才最为关键,也是制约我国私立医院发展的瓶颈。

“看得见的手”限制私立医院发展

今年,我国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这让不少民营医院感觉发展的机会来了,但是在医保和人才等方面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还有不少差距。私立医院正面临医生短缺的问题。

据咨询机构贝恩公司表示,中国医疗市场的规模将在十年内达到6000亿美元,在投资者进入医疗市场之际,这种瓶颈是公立医院和医生们抵制的结果,这会影响中国医疗领域的改革。部分原因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医生要想同时在私立医院中工作,需要获得所在公立医院的批准。很多公立医院不想让最好的医生离开。

报道称,中国医疗体系受到医院拥挤、腐败、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的损害,引入私人资本是改革医疗体系的关键政策。中国希望增加私立医院的床位数,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床位数和服务量应达到总量的20%左右。改革吸引了很多希望在中国医疗市场中分一杯羹的国内以及国外投资者。麦肯锡咨询公司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医疗卫生支出预计将超过1万亿美元。

尽管人们对公立医院存在较多不满,但是私立医院也面临挑战,一些患者依然对私立医院的服务质量和价格存在疑虑,即使那些以拥有世界级设备和高档装修为傲的私立医院也面临这些问题。

同时,一系列阻止更多医生在私立医院工作的问题依然存在:中国医生更喜欢公立医院的保障和名誉;私立医院想聘用年纪更大、更有经验的医生,但是有动机想要离开的主要是年轻医生;公立医院没有想到如何向在私立和公立医院之间分配时间的医生支付薪酬。

人才流动:多点执业“知易行难”

历经数年探索,社会办医硬件规模已基本不成问题,可最需要的人才,仍悬而未决。多家非公立医院管理者表示,“新规允许医生可多点执业,但真正动起来的医生很少,从‘体制内’跳出来的医生,更是凤毛麟角。”

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负责人表示,非公立医院从科研教学等方面,长期落后于公立医院,整体底子相当薄弱,至于职称晋升等人才发展标准,同样面临不平等待遇,一时难集聚足够人才。现有医院事业单位的属性下,医生皆是“单位人”,实现自主开展多点执业,说来容易做来难。

曾在华山医院从业23年的神经外科专家宋冬雷,在上海市医生圈里率先吃螃蟹、跳出“体制内”,他坦言:遇过不少咨询行情的“体制内”同行,但论及真正迈出一步,大多望而却步。

相比功成名就的专家,拥有点资历的青年医生,更愿尝试新天地。部分非公立医院管理者建议:打破多点执业的现状,淡化医生“单位人”角色至关重要; 此外,非公立医院的科研项目、技术应用等软实力发展,还需政策倾斜才能跟上公立医院步伐。

要鼓励民营医院发展,必须给它更多自由的发展空间,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政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