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骨折脱位: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
2007-12-20 文章作者:admin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颈椎是脊柱活动度最大的关节,位于头颅与躯干之间,但周围缺乏坚强的保护,极不稳定,加之颈椎的体积、强度均较其它椎体小,故轻微损伤即可造成严重后果。颈椎损伤,根据其解剖特点可分为上颈椎损伤(C0-2)和下颈椎损伤(C3-7 和C7~T1);按照损伤机制可分为屈曲暴力、伸展暴力、垂直压缩暴力等多种损伤。
颈椎骨折的同时若伴有椎节脱位,则称为颈椎骨折脱位,是一种典型的完全性损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多伴有脊髓损伤。下颈椎损伤较上颈椎损伤更容易发生,好发于C4-7。这种骨折脱位暴力作用机制与屈曲性颈椎损伤并无本质不同,只是其暴力作用更强,造成的破坏更大,临床症状更严重。颈椎骨折脱位常见于屈曲性损伤,椎体的压缩性骨折与小关节脱位几乎同时发生。也可见于垂直性暴力,在引起椎体爆裂性骨折的同时,小关节出现半脱位或交锁征,此种颈椎完全性损伤的伤情多较重,且大多数合并有颈脊髓损伤,仅少数矢状径较宽的“幸运损伤者”例外。
下颈椎骨折脱位是一种影响脊髓功能、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损伤,其病理改变相当复杂。主要表现为颈椎排列序列异常;颈椎生理曲度中断,反屈或成角畸形,椎体及椎间高度丢失;椎管容积改变;颈椎生物学稳定功能丧失。由于所受暴力的程度、椎管的容积或合并椎体附件骨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虽然有些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可不伴有脊髓损伤,但因颈椎丧失稳定性,潜在的继发性损害始终存在。另外,脱位椎体间大多合并有椎间盘损伤或突出,致使脊髓受压或损伤,椎间隙变窄。因此,治疗应以恢复脊椎序列、椎体高度和生理曲度,彻底减压,重建颈椎稳定性为基本原则。
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目的是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稳定性。资料表明,颈椎外伤后,一些有明显颈椎损伤但无明显神经受压表现的患者住院后往往会由于骨折或韧带损伤而导致局部稳定因素破坏,客观存在失稳趋势(假关节、颈椎畸形等),逐渐出现神经症状。因此,早期颈椎稳定显得尤为重要。根据颈椎损伤的类型采取合适的手术人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后路手术
最早用于颈椎损伤的是脊髓减压。脊髓减压广泛应用于颈椎骨折脱位的复位,可直接对关节进行复位,对椎板骨折压迫脊髓进行彻底减压,后路侧块螺钉技术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但随着颈前路手术适应证的扩大,后路手术的适应证仅限于单侧或双侧小关节脱位或骨折脱位者、急性期未行复位或复位失败者及关节突分离性骨折颈椎严重不稳者。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复位后颈椎稳定者可不行内固定,但复位后颈椎稳定性不能维持者则需行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I21。
对于难以复位的颈椎脱位,后路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后路手术可直接解除关节交锁,清除凸人椎管内的椎板、关节突碎片及断裂的黄韧带。后路手术尤其适用于合并有多节段椎管狭窄的患者。此外,对于屈曲型颈椎损伤,后路内固定在生物力学方面优于前路内固定,尤其对骨质疏松患者。
后路内固定方法包括:①棘突间钢丝内固定术,可加用两侧棘突旁、椎板和关节突上植骨术,有人将此改良为张力带钢丝固定。该方法适用于屈曲型损伤,对伸展型损伤效果差,且不能控制旋转不稳。②侧块螺钉系统固定:在关节突间和棘突间植骨,对于有棘突和椎板骨折或椎板切除减压后仅需短阶段固定者,其疗效明显优于钢丝固定。侧块螺钉固定可使损伤的颈椎即刻获得稳定,并维持安全可靠的固定。③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术及枕颈融合内固定术1。④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生物力学研究表明,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优于其它内固定,在进行多节段内固定时,其固定稳定性更强,在椎体旋转和后伸稳定性方面有明显优势。
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术具有操作简单、副损伤小、适应范围广及固定较牢固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多的颈椎后路固定方法,也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一种较好方法。其主要适应证包括:①一侧或双侧关节突骨折并颈椎脱位或不稳;②一侧或双侧小关节脱位或半脱位;③关节突骨折并神经根损伤,颈椎后方结构(椎板、棘突、韧带)牵张性损伤并颈椎后突畸形或不稳;④椎板骨折,骨折片突人椎管压迫脊髓并颈椎脱位或不稳;⑤颈椎管狭窄、不稳定并脊髓损伤;⑥颈椎前后柱结构均破坏、椎节不稳者;⑦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侧块螺钉固定技术尚存不足之处:① 螺钉置人方向要求较高,技术难度大,稍有不慎即可引起神经、血管损伤。②术后螺钉松动:侧块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已得到深入研究,螺钉松动与抗拔出力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