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武:于心安处做科普

2016-06-13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奖励》杂志    作者:鲁长国 点击量:1974 我要说

于心安处做科普—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骨科主任张光武教授

编者按

在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科普”这个词的含义时,张光武教授就已经走在科普的路上了。白天,他在医院忙于门诊和手术,夜间便伏案写作,继续完成手头上科普图书的创作工程。冬去春来,花谢花开。时光渐渐斑白了鬓角,书案前的身影却始终不变。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竟也坚持了20余载春秋。


一次偶然,一生的事业

曾在首钢当了几年工人的张光武,1983年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便来到了首钢医院。但那时的张光武不会想到,有一天在医生之外,还有一项事业会贯穿他的一生。

上世纪90年代初,张光武到北京301医院进修。一天,他在医院医师办公室里碰到了一个人,便跟对方聊了几句。

“你能不能写点儿东西?”对方忽然问他。

原来说话的那个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金盾出版社的一名编辑。在科普教育还没有普遍流行、深入人心时,金盾出版社就已经是我国最早出版发行科普图书的著名出版社之一了。

那时,张光武那时并不知道“科普”的含义,只是想到这些年在行医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一是病人有很多医学问题不清楚,甚至影响了治疗和康复,但医生们不一定能有时间一一帮助他们解答;二是我们国家公众的科学素养相对较低,老百姓在患病和治病过程中,容易听信一些不科学、不正确的说法,甚至上当受骗。想到这两点后,张光武便觉得这件事应该做。

张教授在病房和患者交流

虽然决定开始了,但写什么东西呢?

“我们出版社最关心的就是女人、孩子和老人,你是骨科大夫,那就关心老人吧,写点儿骨质疏松方面的知识怎么样?”那名编辑提议道。

就这样,张光武的科普生涯便从宣传骨质疏松的防治开始了。

1993年,张光武完成的第一本科普图书《骨质疏松与骨质增生200 问》终于出版,首次印刷31000册,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出版的有关骨质疏松症防治知识的科普读物之一。经“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查新后,结论为“国家正式出版物(包括台湾地区),除《骨质疏松预防与治疗》为1992年所出版以外,未见早于1993年出版关于骨质疏松预防方面的专著”。1995年,台湾世潮出版有限公司购买了该书的版权,在台湾发行了竖排繁体字版本,开创了同一本科普读物在海峡两岸同时发行的新记录。2006 年,该书更名为《骨质疏松与骨质增生防治》(修订版),2010 年该书出了第 3 版,共14 次印刷,发行总量超过 18万册。

出版的第一本书就取得了如此不菲的成绩,放在今天也应是众人的焦点。但那时科普并不受重视,张光武的成果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更没有给他带来额外的收入和荣誉。尽管如此,这本书的创作过程却让他意识到,这并不是写一本书就能完成任务的事,“这应当是一项事业”。

“写的过程中我就发现这项工作应当是一项事业,眼看我们国家越来越发展,需要普及防病治病的知识,同时,社会有需求,我们这些有专业知识的人有责任帮助老百姓了解科学、准确、简单明了、能够让他们理解接受的医学知识。”就是怀着这样简单朴实的想法,张光武走上了科普的道路,并一发不可收:《骨科病人家庭护理》、《颈椎病自我防治》、《得了肩周炎怎么办》、《颈肩腰腿痛运动疗法》、《骨折脱位扭伤救治与康复》、《常见骨关节疾病无创伤疗法》……几乎每年,张光武都会完成一本骨科医学科普图书的创作。

张光武教授出版的部分科普书籍

2014年,张光武申报的“常见骨与关节疾病防治知识系列科普读物”项目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5年,该项目又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普奖。20多年之后,辛勤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我写医学科普图书没想过得奖,也从没有想过有什么回报。觉得自己是一名骨科医生,最了解病人和家属的心思,在疾病面前,他们会想什么?做什么?问什么?我只是帮助他们答疑解惑,做一个临床医生应该做的事情。”张光武表示。

“人生就活这么长时间,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能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再为社会多做点贡献,人生不也很完美了吗?对社会贡献大小偶然性很大,但作为个人必须得努力。根据北京市和中华医学会的要求,申报科普奖项需要提供3套科普作品,我申报的系列科普读物由12本图书组成,3套图书共36本。据同事说,当她把我的材料上报时,36本图书几乎堆满一个办公桌面,许多人感到惊奇。北京市和中华医学会的奖项很少有一个人单枪匹马完成的,但是我做到了,我是这两个奖项‘第一‘唯一’的完成人,有点小小的骄傲。”

201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的奖品之一是一座玻璃奖杯,可以由个人保管。但是,张光武领奖后立即交给了医院。他说:“成绩说明过去,科普没有完,我还要继续努力。”

2015年张光武教授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


言百姓所言,著百姓之书

“我科普创作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觉得老百姓需要,所以我写的东西一定要贴近老百姓。当初也是这样和出版社达成的共识,我写的书的读者就是学历参差不齐、没有医学背景的患者和他们的家属,这就是我的定位。所以写的东西就不能太‘文艺’,用词造句不能太专业,必须用老百姓‘能接受’、‘看的懂’的语言和文字,得贴近老百姓。”张光武说。

写作有多种手法,科普创作同样如此。但站在患者和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张光武还是选择了最适合他们阅读的方式—模拟医院门诊的“问答方式”,用以阐述医学专业内容,并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性较强的医学术语,将深奥的医学概念用大众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同时配以较多的插图,做到图文并茂,使读者能够基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科学素养,接受和理解防病治病的专业知识,从而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

“所有的老百姓都不可能为了一个疑问把一本书从头看到尾,大都是中间去找,你把这些问题都理清楚之后他们找起来就方便了,而且一定要通俗易懂,这是首要的,所以我用的是最简单的语言。”

除了创作科普图书外,张光武几乎每个月都会到社区为居民讲课。他工作的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管理着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居民大约24万人。居民们,尤其是中老年人,成了张光武最忠实的听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之间不仅是专家和居民、医生和患者,更是朋友和知己。

“怎样预防骨质疏松?”

这是张光武讲课时最常被问到的问题。而他的回答让记者忍俊不禁的同时却又印象深刻。“怎么预防你先别想,你要想什么呢?老头儿老太太千万别摔跤,你一摔倒就惨了,那骨质疏松症所有的并发症可能都到你一人儿身上了,你自己的生活质量没有了,你家人的生活也都得受影响。要是你不摔跤,无形之中就为你家人减轻了负担。所以老百姓预防骨质疏松最重要的就是不摔跤。”就是“不摔跤”三个字,张光武让老百姓知道了骨质疏松症的危害、并发症和预防要点,使社区的大叔大妈们一下明白了骨质疏松症防治的关键。许是多年来的讲课经验,张光武的声音极富情境性,也让听众在轻松之余,微笑之后,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他传递的防病治病知识和信息。

张光武教授在做社区咨询

20年来,张光武前前后后已完成十数本骨科科普图书的创作,总计超过两百多万字,总印刷次数为36次,全部发行数量超过36万册,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而在写作之外,他主持的大大小小的科普讲课更是不计其数。

“这36万册书是有据可查的,就算一本书只有一个人看,也有36万个读者。我们当医生的,一生也不可能看36万个病人。所以说,科普是把我们的能力和影响力放大了,我们对社会的贡献也扩大了。”张光武说,“我觉得,当骨科医生是事业,科普也是我的事业。随着年龄增加,开刀做手术可能就会逐渐减少,但是你去做科普,给老百姓讲防病治病知识就成为人生的一种责任。我14岁当兵,18岁入党,也是一个老党员了,所以我总觉得,活在这个社会上就应该为这个社会多做一点儿有益之事。”

经常有人对张光武教授两百多万字的“科普工程”感到惊叹,特别是中国的外科医生都非常的繁忙,似乎抽不出空再来搞写作。这时张光武便会淡淡地为对方算一笔账:两百万字是20年完成的,一年10万字,一个月8000,一天也才200多字。“咱们随便写一张便条,发几条短信、微信可能就是几百字。所以,看似偌大的‘工程’,其实真正分到每一天并没有多少,压力并不大,这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和态度,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多年的科普写作,自己对鲁迅先生那句名言‘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体会特别深。”张光武说。

张教授在电台、电视台制作科普节目

莫问收获,但求耕耘

多年来的科普图书创作生涯,也让张光武积累了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要把学术性的语言转化成老百姓的语言,那你首先就要去读学术著作。你不读,连概念都不清楚,那你怎么能让老百姓清楚?”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今,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外科学硕士生导师的张光武教授,对年轻人最常说的话就是抓紧时间,多读书。而阅读大量的学术著作,有了更加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水平自然随之提高,不管行医还是教学都更加的有底气。“所以科普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张光武说道。

然而,做一件事简单,难能可贵的却是坚持。滴水穿石的道理每个人都明白,但真正能做到持之以恒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我每次都对他们说,一定要坚持,人生就是靠坚持。”对于身边的年轻人,张光武总是不吝于时间和精力悉心教导。而周围的人也同样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什么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品质。为了普及医学常识,他可以每天埋头于图书创作,默默无闻;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他可以连续20年坚持游泳,从不中断。

一盏灯,一张书桌,一台电脑,一摞厚厚的书籍……20多年来,这些便是每晚陪伴张光武教授写作的“良师益友”。

其实,除了“埋头”创作科普作品外,张光武教授是一个性格开朗,爱好广泛的人。他痴迷摄影,工作之余,遍访国内外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拍摄了万余张摄影作品,部分作品发表于报刊。他迷恋书法,临池不缀几十年,颇有心得,作品参加过书法展览。他爱好集邮,其专题邮集“骨骼的故事”在邮展中获奖。他热衷文学创作,写作的散文、游记常见诸报刊、杂志和网络,被接纳为北京写作协会会员。他更钟情于医学人文事业,除了科普创作,他还会在骨科学术会议上讲摄影、讲集邮。每天忙忙碌碌,乐此不疲。多方面的爱好和涉足,为他的科普创作注入了人文活力,极大成就了他的科普事业。

张教授部分书法、摄影作品

莫问收获,但求耕耘。张光武的人生其实很简单。

情系社会,热爱生活。张光武的人生其实很精彩。

张教授在手术

张光武 教授

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任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骨科主任,兼任大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钢集团劳动模范。北京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骨感染、骨结核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综合骨科学组委员。《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20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出版十数本骨科科普图书,总计超过两百多万字,总印刷次数为36次,全部发行数量超过36万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