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外侧椎体间融合术 —— 一种新型国产腰椎前路解剖型纳米椎间融合器

2016-11-10   文章来源:四川国纳科技有限公司    点击量:3256 我要说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传统后路椎间融合术需广泛剥离肌肉和韧带,造成椎间关节与后方韧带结构破坏及对硬膜囊与神经根的过度刺激;术后椎旁肌肉缺血、挛缩、神经支配缺失,硬膜外粘连和继发性脊柱失稳使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风险增加。传统前路椎间融合术则存在发生大血管与内脏损伤及男性逆行射精等并发症的风险,因而临床上对前路手术理念和方法的选择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前外侧入路技术优势

前外侧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OLIF)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它是经腹膜后腰大肌肌纤维间(XLIF)或侧前方(OLIF)入路,建立工作通道时导针及初级扩张管位于病变椎间盘侧位中心点,融合器经由扩张后工作通道置入椎间隙。



A.术前准备 B.术前定位

C.建立手术通道 D.术中操作

E.腰椎前路解剖型融合器F.正位观察

G.侧位观察 H.关闭切口


XLIF\OLIF手术无须过多剥离腹壁肌及牵拉腹膜、大血管及神经,不会损伤前方椎间盘纤维环结构和前纵韧带,不切除对限制腰椎背伸及轴向旋转运动起重要作用的椎间小关节,可明显减少常规前路及后路手术的相关并发症。

同时,XLIF\OLIF手术允许最大面积与体积的椎间融合器植入,融合器占据椎间隙前中部,从左至右横跨整个椎间隙,坐落于上、下终板周围骨质处,从而分散终板载荷应力,减少融合器下沉;能提供更好的融合环境,有效恢复椎间孔高度及矢状位、冠状位轴线,间接恢复神经根管容积,具有良好的间接减压作用和较高的融合率。

XLIF\OLIF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学习曲线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较传统前路、后路手术减少,术中创伤更小。患者术后第2-3天即可佩戴支具下地活动,可早期开始功能锻炼,术后恢复快。术后第7天伤口拆线出院,住院时间短。

纳艾康——新型腰椎前路解剖型纳米椎间融合器产品特点


目前国内临床上使用的腰椎前路融合器主要是进口产品,存在不但价格昂贵且不符合国人解剖结构的不足。由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王文军教授团队设计、四川国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腰椎前路解剖型纳米椎间融合器,是由纳米仿生复合材料所制成。该“纳米类骨磷灰石晶体与聚酰胺复合生物活性材料”是一种原创性的复合材料体系,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独有的国产新型融合器。该材料采用独特的制备工艺,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具有与人体骨相匹配的生物力学弹性模量,长期随访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腰椎前路解剖型纳米椎间融合器采用仿生设计,最大面积与体积的椎间融合器植入,上下弧形面更符合解剖结构,与椎体终板更紧密贴合,从而更好分散终板载荷,减少融合器下沉,利于植骨融合。上下齿状接触面,防止滑脱,金属钽丝定位标记,使手术操作更安全。

腰椎前路解剖型纳米椎间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及骨传导性能,能和骨组织界面融合,更有利于植骨融合,具有与自体骨匹配的生物力学性能,更好地维持椎间高度的稳定。

腰椎前路解剖型纳米椎间融合器适应症:

适用于需行前外侧椎体间融合术的L1-L5各节段腰椎椎间盘疾患。包括腰椎及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不稳,腰椎滑脱,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退变性脊柱侧弯,腰椎术后假关节形成。机械性腰痛不伴严重椎管狭窄且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者。

典型病例:

Case1,男性,42岁,反复腰痛4年,加重2月入院,行OLIF手术



左:术前腰椎MRI 右:术前腰椎X线

左:术后腰椎正位片 右:术后腰椎侧位片

Case2,女性,65岁,反复腰痛7年,加重伴行走困难1月入院,退变行脊柱侧弯,行XLIF加单孔板凳Kanada椎体钉固定

左:术前腰椎MRI 右:术前腰椎X线

左:术后腰椎正位片 右:术后腰椎侧位片

作者简介


王文军,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研究中心主任、脊柱外科主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