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遇,年轻医生心中的痛
2017-06-22 文章来源:规培医师 点击量:1999 我要说
2014年,中国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启动。两年多来,一些人对规培仍然存在着不理解甚至怨言。近日专培试点基地一公示再次引起年轻医生的情绪大爆发。其中,很大部分针对的问题一是培训期间的待遇保障,二是培训的时间过长如何保证培训质量。
不少学员吐槽待遇低的不像话,收入对不起这份救死扶伤的工作,更是留言只要待遇给足了,培训一辈子也无所谓。更多详情点击下文。确实不少年轻医师活的很艰辛。
国家卫计委最新发声:各地必须落实住院医师待遇,否则严惩不贷
说到做到!经学员举报,这几家规培基地被点名
美国医生培养模式历史悠久,经验成熟丰富,既然培养制度的成功借鉴,那么待遇也不乏可借鉴之处。那么,相比中国住院医待遇低下,美国的住院医能挣多少?他们觉得自己的收入公平吗?且看下图:
住培期间 美国住院医工资低于其他专业本科生
超过60%的住院医认为自己所得“尚属公平”
在问卷回复中,最具代表性的回答是:“我选择学医因为我以助人为乐为目的。我有超过20万学费贷款要偿还,钱当然是考虑因素。”(美国三分之一以上住院医“本科加医学院”教育总贷款在20万以上,但培训期间,住院医几乎无人试图偿还贷款)。
“不以钱为念”最多只是在收入有保障而且相对不低时才说得出来的漂亮话。相反,将受教育作为一项投资,估计投资与预期回报的比率是多数人选择未来专业实实在在的一个重要考量。如果未来收入有保障同时还可以伴有职业荣誉感,这样的专业势必抢手,这也正是在美国学医成为最热门专业的主要原因。住院医之所以对自己偏低的工资没有怨言,是因为成为医生的道路早已定型。培训期一旦完成,成为开业医生以后的前途就将既清楚又充满光明与期待。
反观中国医学院学制长,住院医规培三年也已经成为必须,今后还要启动专科培训,从时间上已经和美国制度完全相等。有志学医,没有人会在成为一名好医生所需要做出的投入与付出上打折扣,何况中国的年轻医生们还受过比美国多得多的思想与医德教育。
美国经验值得借鉴之处在于,单纯提高或保障培训期间的待遇最多只能在培训的有限期间内缓解问题,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彻底提高医生职业的待遇与荣誉感。
确实国内医生待遇普遍不高,国家卫计委非常清楚。而且为什么一件用心良苦的事儿会如此招医生群体的不待见。官微在文章里也写道,年轻医生的担忧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规培花那么多时间到底值不值得,能不能学到真本领?二是培训期间的待遇以及培训以后的待遇是否能有保障。”
国家卫计委请了院士、教授共同表态,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一定是严格的、高品质的。但医生培训完之后的前景呢?文章最后写道:
让年轻医师看到经过严格的培训后他们的前景是光明的,这需要从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是的,即便是作为国家最高的卫生主管部门,他们也无法保证完成培训之后的年轻医生,一定具有美好的前景。以现在医疗体制内医生的工作强度和收入待遇,肯定是达不到所谓“前景光明”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如今的医疗市场格局下,优质医疗资源是极度稀缺的,以后会更加明显。医疗健康行业将是未来社会的热门。
2016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的概念被提升至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纲要》明确提出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于2020、2030年超过8万亿和16万亿,“健康中国”战略必将成为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未来5-10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改革的真正质变。
所以希望年轻医生们能看清这个趋势。当医生越来越稀缺之后,社会的价值增加,我们也就很清晰的看到,作为一个优秀的医生是多重要?
那么我们年轻医生如何给自己定位将显得很重要。三年的培训将是你提升自己的黄金时间,不是说基地能给你什么,而是看对自己要求了什么。
医疗诊治的核心是临床思维的培养,规培的目的也在于此,也许你的基地水平不足,也避免不了无尽的病历书写,避免不了干各种杂事的命运。试想培训三年,总共36个月,把休息、考试的时间都算在培训里,3-4个月轮一个科室,9-12个科室,培训的病种至少10种,而且不是所有基地能保证病种齐全,再加上医院还要正常运营,难以保证教学质量,那么事实上,能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不多,所以能救自己的只能靠你了。把临床的思维培养奉为自己的规培要求,思维的养成是贯穿整个培训三年的,并不受限于科室。
打个比方,比如病史的采集。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检查技术如何先进,病史及体检在临床诊断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仍无可替代。采集病史并非漫无目的地瞎问,“问谁,怎么问,问什么”,都体现出一名临床医师的思维模式。
比如一年轻患者,经检查诊断为“双肺间质性肺炎,伴有明显的纤维化”,通过仔细询问病史,逐一排查,怀疑与其在工厂用了长达数年的“黑心棉被”有关,继发性间质性肺炎可能性大,那么你是否会想到把他同事劝来做检查,进一步证实当初对病因推断的可能性。
还有,比如17岁女性患者,高中在读,恶心、呕吐3周,入院1周,做了很多检查,请多科会诊,逐一排除了引起呕吐的各种中枢性和周围性原因,依然无果。你是否会想到她有无性生活?
由于忽视病史询问或体格检查而造成诊断延误,甚至让患者付出生命代价的案例不在少数。目前,不少医生过度依赖临床广撒网式的检查,导致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贫乏与萎缩。而这些确是医生成长的核心能力。
详细而又不失重点的病史资料和体格检查是临床思维的根本。
诊断学有几个基本思维原则,包括:
(1)能常见病解释,不少见病解释;不能圆满解释时,不可忽视少见病;
(2)能一元论解释,不多元论解释;
(3)能器质性解释,不功能性解释。
同时经过缜密思维与推理,理清内在可能的逻辑关系,包括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局部与整体、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
很多医生“服从性”很强,也就是说很“教条”,很容易形成惯性的思维定式,疾病并无常式。因此需要不断地、因人纠正。而医生的临床思维的定势往往受影响的因素比较多。
专业定势—— 看到病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专科的事情。这是一般的思维定势,并没有错,尤其是分科越来越细的今天和将来,在加上病人来找你这样的专科医生是“有理由”的,因而先入为主,容易误诊。或者耽误的诊断的时间。
权威定势——上级医生的意见总是对的,必然是正确的!上级医生的查访、会诊、手术等,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也非常匆忙的,很多时候是不可能全面的,尤其是各方面的材料不具备或不确切的时候,很容易误诊。我们有很多血的教训!也提醒大家,不是说上级医生一定就错,或者错得很多。
书本定势——刚毕业的医生,很容易按书生病,按书治疗。书,只是对一般的,普通的生物现象分析做出的一个统计学判断。比如我引用别人的研究结论说“住院误诊50%,门诊误诊30%”这只能说明误诊是普遍较多,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对以上的几个定势的偏向我们需慢慢在临床工作中纠正。必须要求我们扩大思维的创意视角。我们是否可以对某个观点提出“能不能不是?”的否定思维呢?
实践告诉我们,对某一疾病进行判断,从多学科的角度出发往往比从单一学科出发更科学,不仅需要纵向看,还需要横向看。临床思维能力是青年医生需要掌握的能力。好好在培训期间去培养吧。
也许在如今的大环境下,从医的你看不到未来,在现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出路之前,还不如静下心去提升自己,这对你以后的发展绝对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因为有些事情不是你看到希望才去做,而是做着做着你会看到希望。而该怎么做,就看自己了,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