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人 医学与人文——医生腾飞之两翼
2017-07-10 文章来源: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 作者:秦泗河 点击量:17619 我要说
前 言
20世纪的医学发展仿佛从上帝那里获得了“魔杖”,奇迹不断,捷报频传。进入21世纪,基因医学的出现曾令世人狂欢不已,似乎真正找到了除去百病的钥匙、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激发了有钱的富人们对健康、美容、永保青春、性能力与寿命的极大追求。与此同时,由于难以抗拒的巨大的市场推动,高新技术的冷峻和客观渐渐替代了原本与医学溶为一体的亲情和仁爱, 有名气的医生容易陶醉于一个个新技术的成就与学术的光环,年轻的医生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倾注在学历的提高、职称的晋升、与生存质量的提高,无暇关注医学的文化内涵、博物学传统及变化了的行医环境。
由此呈现了医学、医院、医务人员、社会与病人皆被滚滚的时场浪潮推动着,而难能自主。医学技术的发达与人文伦理错位,学术的攀生与道德下降,资材的巨大消耗与社会健康保障的极大不公平,医疗的过度干预与情感的匮乏,大自然赋予给人体的潜能和防卫系统被忽略、被干扰,医疗事故频发,医源性疾病增加,——凡此种种凸现了当代医学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失落了广大民众对现代医学发展的前景。种种现象促使人们反思,医学怎么了?社会又怎么了?研究生命的医学,其自身的生命感正在逐渐衰落,原本起源于文化的医学为什么会发生人文贫血?历来受人尊重的白衣天使、健康卫士为什么遭社会无情的谴责?醉心于追求终极真理的医学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并没有人们预期的那样,进入“凤凰涅槃”,而是将医学引入一系列哲学上的困惑与畸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危机,难道都是医院、医生的过错?
进入21世纪的第6个年头,13亿中国人的医学和从事医学工作的近千万人在沉思、探索:医学自身的发展方向是否出现了歧途?政府和社会为什么这样无意义的对医学与医生进行谴责?白求恩的榜样还要不要继续学习?医学科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之间如何能达到和谐?西方的医学模式是否完全适合于中国?13亿中国人需要什么类型的健康保健?曾经大力倡导的中西医结合卫生政策是否还适应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国“医学文化”发展的方向是在前方还是已经过去?
作者根据30年行医的经历与体会,实施两万余例矫形外科手术的内心体验,对医学与人文的学习积累与思考,试图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生物进化的角度、医学模式的历史演进、医生的道德与责任等方面,审视、思考、探索当今医学发展与人文关系的一些问题。
一、医学与人文(medical and humanity)的定义
在众多的科学中,人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对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疾病的研究,于是以研究人的生命过程及其发生规律和调控的生物医学,自然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成为众多学科的交汇中心,更是许多高新技术的应用之地。时代要求当代医学工作者既需要很强的科学素养,又必须掌握广博的人文知识。
(一)“人”的定义: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现代汉语词典》。
在动物界中,人是最独特的一个物种,但还保持着高等动物的基本特征。其中,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人是文化的创造者、运用者、演化者;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社会的文明,创造了人类自己的历史。
(二)“人文”的定义: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本文主要联系的是中国5000年的文化传统,即谓“国学”,因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之中,并以中国人的思维与生活方式显示着这个传统或优或劣的特色,国学虽然已经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其精髓已成为中国各个民族生命中的基因与精神家园。现代医学科学在中国大地应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要打上中国文化传统的烙印。
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如何和谐共处?要解决什么是学问?“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的问题 。
人文追求的目标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三)“医学”的定义: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医学的基础研究属“科学”的范畴,但也不同于研究非生命物质的纯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而临床的许多医疗活动多属于技术、技艺的范畴,病因分析、诊断具有推测性,治疗具有泛化性和安慰性。因为人类个体的生物学属性与灵魂奥秘、以及社会、心理、人文属性都无法用纯科学的方法研究和还原,因此,诺贝尔奖的医科分项叫“生理学与医学奖”。
(四)中医学,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其理论层次主要在于它的哲学意义。在临床实践中,中医也遵循传统科学精神,能否真正上升到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科学层面,是中医学发展的关键。
(五)科学技术不断的应用在人的身体,凡是科学,就有“真理”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真理方面,它永远是开放地发展着;在实践方面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对用错”靠人来掌握,应用的正确给人类造福,应用错误给人生祸。
医生的定义:顾名思义是以医疗为职业的人。在我们的近邻日语和朝鲜语里医生这个名词,还有“石匠”或“表明态度”的意思,说明医生这个职业即需要精雕细作,更需要一个与患者交流的良好心态。
(六)疾病本身是生命的一部分
疾病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病的总称”。
当今医学还没有从哲学高度上解决“疾病”是什么这一重大命题,现代社会对疾病认识的界限、概念似乎越来越模糊。用哲学的观点看:疾病本身是生命的一部分,与健康一样,疾病是生命的另一面,没有疾病也就无所谓健康,两者共同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有些学者认为,疾病是人类进化的强大驱动力,人的机体正是在于疾病反复博弈和碰撞中,不断臻于完善,不断吸取精华,不断获得生机,不断走向更高的生命层次。
疾病是淘汰弱质生命,强化代际选择,保留优势基因的非理想因素,是宇宙万物中维持自然生态鲜活和平衡的神秘力量。由此也说明,对许多疾病或疾病过程的某一阶段并不需要干预性治疗,尤其不能过度治疗。
许多人曾体味到”养小病“可以获得“抗大病”的好处,即增加了机体的免疫力。许多“疫苗”的注射免疫也是一种人为制造小病的过程。实际上包括科学家和医学工作者,对疾病行为和结果所包含着的许多生命与情感活动的内容,所知甚少!甚少!!由此启示当代医学从生命观到疾病观再到治疗观,都必须做出深刻系统的重审和反思,对现代医学的核心价值系统应该进行重新整合,遵守自然规律的终极内核——和谐。
(七)关于治疗疾病的一些概念
从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开始即认识到,真正高明的医生是运用微创或无创的治疗手段,最大限度的调动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与生命潜力,从而治愈疾病或改善病者的生存质量,而不是似现代医学那样,过度的对人体进行开发、经营与干扰。
中国古代名医扁鹊早就提出:“上医治未病”。
英国“独立报”2004年6月,报道了英国《医学杂志周刊》提出的最新“患者医疗指南”,列出60种疾病,综合评价认为:“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不治疗。”
在美国有一个不知名的撒拉纳克湖,湖畔有一座医生的墓庐,里面安放着一位不知名的特鲁多医生,墓碑上这样写道:“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个墓志铭大概真实的表达了近200年来人类医学与医疗的心态与姿态。
医生治疗疾病需要一个宁静的环境与虔诚的心态,很难设想,不断遭受病人打骂与社会广泛谴责的医生,会存在真诚的心态下用适宜的方法为病人服务。
二、医学与医院的起源
(一)医学的起源:医学史学家卡西蒂格略尼认为:“医学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由于医学是人类对抗疾病的有意识的尝试,那么医学就和人类自我意识本身的发展一样久远。医学不仅是一部技术成就史,还是一部艺术与精神追求史。因此,医学的历史可能比文字的历史更早。
中医理论的形成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与先人的实践,传说华夏人文之初的黄帝(黄帝内经)、炎帝(神农本草经)创造了早期的中医理论。
(二)医院的起源
现代医院起源于基督教的兴起与其倡导的博爱。清朝政府曾抵制科学、民主与基督教的传入,但是,医刀劈开了中国的大门。
医学的发展史也经历了从蒙昧、野蛮到文明的三个阶段。从1万年前穿颅开洞驱除病魔;17世纪用烧开的滚油淋灼伤口;18世纪的放血疗法,到现代的微创医学理念,现代医学的大厦,是由前人的生命之砖、智慧之果铺垫、搭建起来。因此,今天的医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对医学发展史的整体了解与叙述,比了解几个科学定律更重要。
三、医学模式的历史演进
医学模式的历史演进,从古至今,医学模式更迭演进,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一)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奴隶社会之前的远古时期):
最早的医学常与巫术、占卜、图腾崇拜联系在一起,甚至出现一些野蛮的治疗方法,如符咒用石刀或燧石实施颅骨钻孔术企图引出病魔等。通过古生物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证据与推理,似乎表明了医学的原始技术是起源于巫师和巫师的实践经验。
(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1.首先在文明古国: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苏美尔人、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诞生。目前考古学家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文章,是公元前5000—6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可能是当时的神职人员撰写的黏土碑文。
2.古巴比伦国王制定的汉漠拉比法典(公元前2000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法律性文献。例如,法典第215条规定:如果医生做一项较大的手术或治疗眼病时,他应该收到10枚银币。如果病人是一个自由的人,他应付5枚银币,如果是病人是个奴隶,他的主人应代他付2枚银币。但如果病人因为手术死亡或失明,那么医生的双手就会被砍掉。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从奴隶社会开始,一直到文艺复兴前期,持续3000余年。古代知识积累有限,原本就不会有什么文科与理科的区分,对社会、自然、疾病、人体与心灵的认识都是知识,把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放到自然宇宙中加以考察。大学问家可以在多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因此古代的医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医学理论属于哲学的知识范畴,对健康和疾病的阐述具有朴素的自然哲学观和自发的辩证观,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原本是宇宙存在的规律。
(三)希波克拉底与盖伦代表了哪个时代的医学成就和精神
1.自从宗教诞生以后,医学多与宗教、神学联系在一起,神甫可担当医疗的职责,巫医巫术至今还有市场。但1873年在埃及卢克索地区发现的编纂成册的“医学莎草纸”(公元前1553—前1550年间,正是法老建造胡夫金字塔时期),以及波斯医学、古印度、古希腊医学、中国传统医学等已经先后创造了比较多的实用医学诊疗技术,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从希腊—意大利学派的出现算起,曾一度出现了具有科学倾向的发展轨道。特别是以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61年)与盖伦(公元前130~201年)为代表的医学成就和精神,让原始的医学开始了根本的转变,医学从神学走向科学,哪个时期创立的医学知识和精神,一些内容还为今人所继承,并奠基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基础。
2.然而正当罗马的医学科学获得缓慢进展并传播到其它国家的时候,罗马帝国衰落,欧洲一次次鼠疫、天花等烈性传染病流行,而那时的医生面对这些大灾难只能束手无策,因此,基督教会甚至民众都反对继续沿用科学、合理的探索疾病的程序,而代之迷信的抬头、天父的祈祷和双手触模方式的治疗,从此欧洲科学(包括医学)出现了1000多年的黑暗时期。
3.阿拉伯人对医学的贡献。信奉基督教的阿拉伯人在仁慈精神的引领下,在医学领域确取得很多成果,成为这个时期公共医学领域的一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阿拉伯医学家有拉齐斯(公元860—932)和阿维森纳(公元980—卒年不详),阿维森纳编著了医学著作《医典》,这本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亚里士多德的生理学、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著作与阿拉伯医学的进展融合在一起。该书与盖伦的著作在文艺复兴以前一直是西方世界医学的教科书。
(四)生物医学模式(从15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中叶)
生物医学模式最早的起源应当追寻于希腊—罗马医学,但学者公认真正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标志应当自“实验医学”的出现算起,按此标准,生物医学模式持续了大约400年。
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曾给医学最早的两个影响是人道主义和解剖学的研究,前者抛弃了野蛮治疗(如热烙铁或热油烧灼伤口),后者促成了解剖学的独立、医学专业的分科,从此使医生治疗疾病走向人性化与科学探索的时代,达芬奇和维萨里成为这个时期的突出代表。实验医学的出现使自然科学各领域的最新成就很快在医学领域渗透。人体的秘密被一个个发现,“医院”的创办,又为医生观察和治疗病人提供了临床治疗与研究的环境。
生物医学模式时代,真正从生物学的角度科学地分析、认识、诊断和治疗疾病。四百年医学的发展与实践充分证明,生物医学模式以理论上的完备、逻辑上的严密,科学的手段否定了神学的唯心论、笼统的整体论和机械唯物论对人体健康、疾病现象的认识,从此,使医学逐渐抛弃了神学的支配,进入了与其它自然科学同步发展的现代医学轨道,医学从宏观到微观,从肉体到精神,从个体的呵护到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皆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提出到现在不足40年)
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首先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很快在全世界医学界被广泛接受和应用。这一模式是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辩证否定,是与当代“疾病谱”的变化和公众对健康的需求相适应的“医学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其内涵已逐渐外延到卫生保健的组织管理及临床治疗两大方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核心是将近代机械主义还原论的生物医学上升到系统化、整体化,回归人文关怀的现代医学,意味着对健康与疾病认识上哲学思维方式的改变。
2005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人类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是可以避免的;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早期检查的发现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由此说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了主要因素。
(六)生态与进化医学模式
医学已经进入了从生命的遗传物质、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过程;从人类的生态、生活模式与情感行为等方面,解释人体生命与健康、躯体与灵魂、疾病与衰老等奥秘的时代。人类只是这个地球上数百万的生物之一,我们吃的每一块食物,喝的每一滴水,呼吸的每一口气都仰仗着生物多样性的恩赐。但目前的情况是环境破坏加剧,新的物种不断灭亡,生态平衡愈来于遭到破坏,由于其它物种生存环境恶化或干扰,人、兽共患性疾病在不断发生。
人类的呼吸、衣、食、住、行和心理活动无不受环境与生态改变的影响,由生活模式与生态改变,导致身心健康问题的将成为主要原因。因此,智者提出,生活习惯决定健康,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因此重新倡导预防为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医学模式”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与医学模式的主流。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探讨人类疾病发生的问题将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七)从古到今对医学基本价值观认同的改变
古代——良医、良相、仁人、仁术。
近代:救死扶伤,人道主义。
现代:职业道德,伦理原则;法律责任;追求卓越;利他主义;同情移情;诚实严谨;科学态度、谨慎行医、预防被告。
(八)人类的历史事实上是一部摆脱病魔、对抗死神的历史
从以上对医学历史演变的叙述可以看出,疾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伙伴,痊愈是人生不断的期盼,人的历史事实上也是一部摆脱病魔、对抗死神的历史。若是站在20世纪以来医学的革命性成果上回首过去,你会发现从“巫医合一”的年代直至19世纪结束之际,数千年时间里人类的医学进步的确十分有限,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以致曾经有过一种极端的说法:“20世纪以前人类的医疗活动是令人恐惧的一个深渊”。然而正是这段过于漫长的、充满苦难、折磨、探索和不确定性的黑暗历程,才能令人类理性与良知的光亮得以加倍辉煌。于是,穿行在这个绵延千万年的治病救人的大故事中,动人的东西也许不是技术的快速进步,而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丰富表现、、、、、、,这也是临床医生应该回顾医学发展史的主要价值。
(九)医学最终归结于哲学
世界医学模式的演变是一个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包藏着无尽的人类社会兴衰、文化与历史变迁,现代医学的大厦是前人的生命之砖、智慧之果逐渐铺垫起来的。以上的划分是学者们为了叙述西方医学史的方便,给予一般公认性的划分,并不能完全代表世界各国的医学发展脉络。
医学模式的演变也似乎应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哲学应该从医学开始,医学最终应归结于哲学”。
四、医德下降与医患利益失调
医德下降与医患利益失调是目前世界性问题
(一)医疗进入市场,市场历来是以追逐利润为主要目标。
目前,医院经营模式实际上以“利润最大化、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否则医院如何获得生存与发展?由此推动了高新技术应用增加,积极发展富人教育、富人保健、富人医疗项目,价格低廉的适宜技术应用减少,对许多疾病的治疗甚至于检查和医疗过度。而医疗事故或医源性疾病并没有减少。由于中国实行“医院、医生与药品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促成了以药养医、药物滥用的现象。有些国外学者认为,中国医院的经营,是世界最具市场性的运转模式。
如欧美等实行医药分家的国家,其药费占卫生总费用的10-14%,而我国目前高达52%。《健康报》2005年3月8日报道:一瓶氟康唑出厂价4元,卖到病人手里涨到76元。
(二)市场的浪涛正在蹂躏着200多万医生的良心
在中国还不能对医生付出的辛劳和承担的责任,施行按劳分配的政策,许多医生的法定工资甚至于还不如护士与后勤管理人员工资高。市场正在蹂躏着200多万医生的良心,而广大民众对医学的理解仅仅是“医乃仁术”,甚至于过高的要求。因为30年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医院属社会福利性质的概念还在人们脑海中存留,似乎在医院,医疗是市场的一个例外。
(三)政府缺乏足够资金补足医院的福利性质
由于在医疗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政府还没有足够的社会福利资金提供给医院运转,从而将本应政府承担的社会福利和社会矛盾转移到医院和医生。加上新闻界的过分抄做,加重了公众对医学这一特殊职业的误解,甚至出现医生用心为病人治疗服务而不得好报的怪现象。
至于虚假医疗广告、买卖恐骗病人,把人体和生命成为商品等是政府对卫生综合管理不完善的原因,不能将其归为医疗道德下降的结果。2004年据卫生部对西部一区域调查,中国经济不发达地区50%——80%以上的患者看不起病。
(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卫生资源和健康保健未得到和谐发展
2000年世界医疗组织对191个会员国的医疗系统进行了一次绩效评估排序,在所有被评估的国家中,中国排在第144位,其中在医疗筹资与卫生负担的公平性方面,中国被排列在第188位,即倒数第四位,仅比巴西、缅甸、塞拉里昂稍强。也就是说在中国经济膨胀的同时,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保健反而较毛泽东时代萎缩。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令人汗颜的反差,这也说明不论市场力量如何强大,也无法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
中国的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市场经济必然导致卫生发展向城市和富人区转移,医术高的医生一般也不愿意到贫困地区安家立业。功利的需求和社会的繁荣景象,掩盖了对贫穷人群疾病的关注和获得健康救助的可能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中国卫生界改革中并没有真正实现。
(五)医患诚信下降,医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上升
医患诚信下降,医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上升,甚至于出现打、骂、杀伤医生的恶性事件,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奇怪的医患关系。值得政府高层与社会的深沉思考!!实质上反映的是社会群体在经济状况、价值取向、文化修养、心理状态、道德水平、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矛盾与冲突。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我国社会转型初期许多领域不规范的特征,是现实社会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反映,是中国新文化扭曲的体现,并非某一主体或某一方面的原因所能涵盖。
试问如果中国所有病人都是平等的免费治疗,对中国医生的教育宗旨就是救死扶伤,对中国医生的劳动价值社会给予合理的体现,还会出现这样的医患矛盾吗!
2002年后国家工作的重心转向解决三农问题和西部地区,这一状况有所改善。2005年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若能全面的贯彻实施,可能会解决中国卫生发展的方向,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
(六)过度医疗与医疗伤害是世界性问题
1.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死亡统计证明,全球有1/3的死亡是由滥用药物或医疗原因引起的。(健康报1999/5/29)
2.2000年美国一份统计,美国每年有240万人进行了不必要的手术,浪费医疗资源40亿美元。
3.美国国家质量保险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美国“年度统计报告”,2003年仅因劣质医疗便导致79000人死亡和18亿美元的损失,而这仅仅是美国1/4医保人口的统计。美国舆论尖锐批评“庸医杀人”。
4.美国国家质量保险委员会建议,应当让医院公开报告他们的服务和治疗,并把病人的付费与他们的治疗结果联系在一起,好则付费,不好则不付费。这样可减少本可避免的死亡和因劣质医疗而付出的巨额开支。
5.昂贵的器官移植正方兴未艾,印度及拉丁美洲已经成立人体器官公司,“脏器买卖”和脏器贩子生意火暴。为了获取器官,发生众多流浪儿童丢失的惨剧。
6.中国的过度医疗与医疗性伤害问题,只有零散报道,缺乏科学的系统调查统计,从目前的医疗状况分析,不会比发达国家报告的数字少。
(七)医生的创造性劳动来源于对病人的关爱和知识的追求
1.疾病总是与贫穷或富贵相伴,如果没有地中海东岸处于水深火热中民众的深切呼唤,就不会有基督教的传播。佛陀(悉达多太子)也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穷、老、病、死的苦难而立志修行创立佛教。
2.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医学家,也是看到疾病流行对人民造成的苦难而奋发学医,救世于人。从人性的本质上看,驱使医生创造性动机的产生和对社会的奉献精神,主要来源于对病人的深切关爱和对知识魅力的向往。
3.一般来说凡医德高尚、心态单纯的医生,心理总会装着病人,都具有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与知识的渴望。因为医德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动力。高科技与市场经济越快速发展,医患信息越不对称,越应强化医生的道德责任。但当代中国的医德问题是严重的,有相当多的人在这一关系人的健康质量的大问题面前陷入忧虑和困境。如何解决是全社会的责任,但有一条是明确的,若要全面提升医院、医生的医疗道德,必须首先提高政府与医院管理者的道德。
4.祖国医学倡导“医乃仁术”,实际上西方医学的初始阶段也是从僧侣、修士开始的。不管科学技术如何发展,医学的精神永远是维护生命和健康、恢复人的美,创造精神上的和谐。
(八)对中国医生的管理模式出现了问题
1.目前对中国医生管理的模式,过分重视医生的学历、职称以及与之相关的临床医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科技成果”的数量,而许多科技成果鉴定过程与成果的获得,又含有人为运做的不客观成分,从而促使在医学专科发展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医生,功利观上升,学而优则仕—做官者增多,而在临床工作的时间减少。试想一个专家把相当一部分精力用在论文、“专著”的写作、科技成果的争取、应付各种会议和社会活动,他怎能做到临床技能的提高,清心寡欲的为患者服务。医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谁能全心全意保障医生的工作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
2.医患沟通
现代医学工作者,形成良好、及时的医患沟通习惯尤其重要,医患沟通的技巧或方法虽然千变万化,但根本的问题:是否平等对待病人,是否给病人或家属提供良好的咨询,是否用心关爱患者。从患者的心理会感受到,医生的医德本身就是一种预防和医疗的技术。如果一个医院或医生对病人提供了一贯的优质服务,从人性的角度来说,病人一般不会控告他的朋友。
五、重新认识自己 敬畏人的生命
(一)圣贤大家对“人”的赞叹
1.“人——是有机体中最和谐、最匀称、最有活力的生命。”——恩格斯。
2.“位我上者灿烂的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
3.“天地之大德日生。”——《易传·系辞》。
4.“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内经·素问》
5.天文学向我们表明,宇宙因其优美对称的秩序而使人惊赞,人类因其优秀的文化而崇高。人的躯体是何等渺小,人的精神是何等伟大。
6.生物学家感叹,人类是生物之灵,宇宙智慧之光!天地山川之间、万物之灵长是——人,壮秀刚烈之中,万美之荟萃是——人。与38亿年地球生物的演化史比较,人类的文明史还属初级阶段。
7.社会学家呼吁:生命源于心,道义源于德,仁爱给人以生存的希望,而公正则维系社会的兴旺。
8.环境学家劝告:生命是穹宇间最珍贵的礼物,维持和拯救地球生物圈的和谐共处,成了人世间最神圣的职业。
(二)技术与人文是医学的两盏‘明灯’
医学教育家王一方提出:“医学需要两盏‘明灯’予以引路,一盏是职业的技术灯,一盏是人文主义的灯,两盏灯都开着,才能照亮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回顾一下近代医学的历史,检点一下自己的医疗行为,医学都干了写什么?都能干些什么?我们应该建立自省力,尤其对于人类在医学上的丞救力(干预力),不应该太狂妄,过分乐观,要常怀敬畏之心。
(二)医学的结构象是一个“人字”
医学是人学由技术和人文构成
医学的结构似一个“人”字,一撇是技术的医学,一捺是人文的医学。由于科技的发展,人文医学的这条腿在逐渐短缩,医学出现了不和谐。社会呼吁要求医学和谐发展,借用骨科医学的一个术语,那就是要“双下肢等长”。
六、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了解人的疾病
(一)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图表说明:
在生物进化的阶梯上,由于大脑皮质增加,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心理潜能,心理潜能高于生理潜能。
从脊椎动物到人类的头颅进化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大脑平均重量1400克,其中控制善性、意志、学习文化的大脑皮层不足100克,1300多克管的是本能、欲望等,因此,人的自然本性(动物性因素)是人所摆脱不了的基本属性。人类的文明程度,亦即人类远离动物界的程度,取决于人身上人性与动物性因素的比例。而对先进文化的学习、传承与升华,是提高人性、减少动物性的根本途径。
(二)动物和人都会生病,但只有人才会对疾病赋予某种意义。
(三)常见的与进化有关的人类疾病
4亿年前生物从海洋跨上陆地,四肢行走的哺乳动物属于最稳定、灵活的的移动方式。人类直立,手解放,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和智慧的升华,创造了世界,但付出了产生更多疾病的代价。
人的特征:牙齿咀嚼、温血、胎生、骨骼轻化、睡眠、直立行走、手的分化、语言信息、情感思维。
人类的一切遗传性状和行为特点与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变异甚至和生命的起源有密切关系。
1、近视眼的发病原因;
2、智齿冠周炎、呛死;
3、阑尾炎、内脏下垂;
4、马蹄内翻足、腰椎间盘脱出、股骨头坏死;
5、各种富贵性疾病;
6、自杀现象;
7、难产、口吃等;
8、各种性病。
(四)文明社会导致的慢性疾病越来越年轻化
人类几十万年艰难的生存环境,产生了能够抵抗饥饿的基因和组织代谢类型。
现代社会使大多数人过上了富足生活,但身体还没有形成抵抗营养过剩的基因,机体的代谢类型已难以适应现代的“文明”生活——众多的富贵病发生了!
美国1976年9月发现35岁的布劳尔·明努克442.7公斤以后,体重超过300公斤的肥胖人逐年增多,最重者袄尔特·郝德森43岁时的体重达到540公斤。
据美国医学会统计,肥胖、超重和生理代谢失常,已经是导致成年人各种疾病的首要原因。
(五)个人崇高的目标有利于优势基因的开启
1.人类的基因之中,记载着代代先祖以及过去几十亿年进化历程中的记忆或才能,从受精卵到诞生可重现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2.在生物进化的阶梯上,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心理潜能,心理潜能高于生理潜能。
3.一个人的基因中,潜藏着人类所有的原始能力,人的基因是主宰人性的原动力,在人的生命旅程中大多数基因处于关闭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只要给予合适的教育和发挥才能的环境,并给予文化的激励,优势基因会得到更多开启,人类创造性潜能的发挥是无限的。才能的闪现与人的年龄并无多大关系。
七、医学与人文的统一性
(一)社会呼吁减少医学市场化的循环怪圈,恢复医学的本原
1.目前的医疗体制+技术驱动+消费驱动,推动医疗干预朝着过度化方向演进。
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等行为,医院才能获取更大的利润,促进医院的硬件发展。因此,主要是医学的管理体制与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了医学行为与医学的目的发生矛盾,甚至南辕北辙。
2.社会呼吁要改变:生命不公平!健康不公平!医学不公平!
3.社会要求医学真正恢复“救死扶伤,医乃仁术”的本原,时代要求优秀的医学文化出现,民众期盼更多的苍生大医“降世”。
(二)历史上医学与文化同源
1.医学与文学兼容:
如文学家陆游、苏轼、曹雪芹、罗贯中均通晓医理。
鲁迅、郭沫若等文学巨匠都是学医出身。
李时珍常借诗词歌赋陶冶性情,
中国第一部小提琴曲“行路难”,是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巴黎创作的。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代的亦医亦文的现象,很值得我们思考、研究。这可能是:
①语言和文学是医学的基础,也是传播医学的翅膀;②热爱艺术可训练人的感官,培养审美情趣,陶冶医生的情操;③对人的潜能有新的认识。理解科学需要艺术,而理解艺术也需要科学。科学与艺术互补统一,乃是现代文明的大趋势;④现代名医无不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与患者之间的语言、情感的沟通艺术。
2.人文能把握医学发展的正确航向,科学与人文的和谐发展应当成为现代人类的价值取向和决策理想。中国古训中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等仍是医学工作者应遵守的信条。
(三)影响健康的“疾病谱”正在改变
美国Robet基金会2000年报告,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占50%;环境因素占20%;遗传因素占20%;医疗因素仅占10%。
(四)“健康”的概念与“患者的角色“在改变:
1.健康是:身体、智慧、心灵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统一。
2.健康概念的演变与深化,伴随着“患者“的概念、角色也随之变化,标志着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环境学、人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再次登入医学的殿堂,与医学科技融合,共同引领现代医学的未来方向。
3.国民健康的促进与疾病的防治,决不单是医学界的任务,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天下攘攘,都为人忙;天下纷纷,都靠人定。
4.新的“身体文化观”,使人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感受到身体的存在。
5.人类文明的中心必然向身体健康转移。在工业化国家中,大约1/6~1/5的国民生产总值用在了卫生事业,这一趋势还在上升。
6.在中国,中产阶层的人们把对健康问题、对美的追求,以及生活质量的关注,已放在第一位。
7.围绕健康而产生的多方位的需求,正猛烈冲击着社会的各主要领域。无数的行业都投向人体健康这个产业。如改善性生活质量的药物“伟哥”,已在世界范围找到了巨大市场。
(五)医生掌握临床专科技术的学习时间缩短
由于科技的进展、新的医学设备与标准技术的应用、医学专业的分化,过去需要很长时间积累的传统的专科诊疗技术,已经逐渐被现代技术所代替。临床医生在掌握基本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知识后,掌握一门专科医疗技术的时间较过去大大缩短。但医生自身,对国情和人性的理解、医疗技术、方法和流程的正确评价等,即“大道至简”、高境界医学品格的形成,则需要长期的脱俗状态下的文化积累与修养。
八、艺术是精神活动的本原 科学审美是医生探索的动力
(一)科学的真正主题是世界美,医学的主题是仁爱美
20世纪法国女神秘主义者、社会哲学家韦伊写道:“科学的真正主题是世界美”。的确科学是理智的诗歌,科学研究是一门艺术,在科学发明或发现的过程中,在对科学的学习鉴赏中,人们能够在精神上获得审美的愉悦或理性的惊叹,并体验到类似宗教般的赞赏和敬畏之情。在审美的高峰中人们出神入化、物我为一,从而有可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把握宇宙的韵律。科学或医术审美是医学家从事科学探索的强大动力,科学评价的试金石,也是连接医学科学与人文的纽带。
(二)医学与艺术源远流长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艺术中最美好、最高尚的艺术。医生应当具有最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
医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当医学告别中世纪的蒙昧,医学科学首先是与艺术结合而得到发展,最典型的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达芬奇绘制的解剖图谱,首次提出了人体结构对称美的黄金分割定律。
艺术起源于自然,亿万年生物的进化史,本身也是一部美妙绝伦的艺术创作史。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精神活动,包括原始的语言文字和“科学技艺”都得以从艺术的土壤中萌生出来。目前已发现到人类5万年以前的岩画,能在岩石上刻画,昭示了古人比较高的艺术创作技艺与情感宣泄的愿望,而人类文字的诞生至今所能证明的不足7000年而已。
(三)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命运动普遍遵循着“和谐与对称美”的法则
1.现代医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进展,越来越发现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命运动普遍遵循着“和谐与对称美”的法则,例如DNA核苷酸的双螺旋结构具有曲率运动原理,竟然与爱因斯坦“弯曲时空”的理论具有相近之处。
2.微创外科理念的提出与微创技术的发展,也受现代文化与美学的启迪。
3.举例,人体的解剖展“图”下棋;
4.人体血管等管道塑胶彩色灌注,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四)伟大的科学家往往也是艺术家
临床医学尤其是用手操作性的外科手术工作,多属于经验技术的范畴,达到一定的高度本质上是人体艺术的雕塑。经验丰富的医学专家,应该自觉的养成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科学审美的兴趣,即对自己的医疗方法、过程及医疗结果进行美学评价,如此,能够对经验评价起到补充和辅助作用,提高医学工作的人性因素和文化品位。爱因斯坦曾表明“在技艺达到一个出神入化的地步后,科学和艺术就可以很好地在美学、形象和形式方面结合在一起,伟大的科学家也往往是艺术家”。文化、艺术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生活美、形体美、皮肤美及技术美的追求,促进了医学美学及微创医学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五)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扇翅膀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曰:“当一个科学家发现自然界的结构有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奥妙,他会有一个触及灵魂的震动,而这个时候的感觉,我想是和真诚的宗教信仰很接近的”。。
3.李政道认为: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扇翅膀,二者的联姻就体现在一条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桥梁横加在理智的逻辑思维与 情感的审美思维之间,艺术与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追求的目标都是“真、善、美”。
九、人文是医学、医院、医生的灵魂
(一)文化是“社会人”行为的无声指令
古今中外的哲人皆认识到,文化是“社会人”行为的无声指令,文化存在的作用无处不在,文化的沉淀决定了公民的素质,是社会凝聚力的根本——文化强身,精神成人。
2.文化的成就感是人体本身追求发展和价值体现的核心动力。社会对人的最大的激励手段——是文化激励,因为人类对荣誉的追求是无限的。
(二)世界名牌大学的校训
1.哈佛大学1643年制定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2.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成为良医最坚实的基础
1.临床医生丰厚的文化如冰山浮水,只有90%的体积沉在水下,才能有10%的冰峰露出水面。如金字塔,底座坚实,方能千年不到。
2.无论科学性多么强的医生,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缺乏博爱仁术的信条,便不能成为良医。
3.原中国军事科学院院长秦伯益院士认为:“从欧洲文艺复兴对社会发展的推动看,科学技术的繁荣有赖于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有赖于政治开明;政治开明有赖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和启蒙。这是从最高社会层面上看文理交融的意义”。
4.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教授说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科学与人文融合,则利而育全人”。
(四)医生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1.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分离,是近代出现的现象。“市场与科技的巨大魅力”有意无意的取代人的“情感与仁爱”。
2.医学科学 强调客观事实、尊重医学规律、依循实证方法、实施规范程序,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以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为特点。
3.医学人文精神 以求善、求美和关注情感体验为特点,生命的价值被置于崇高的地位。医学工作者只有把人文精神、人文品格放在医学文化重构的高度时,使它们具有了“信仰”的意义,医生才能不断的超越自己,一步步迈向大医的台阶。也就是说:无论科学性多么强的医生,如果没有艺术之光的启示,缺乏博爱仁术的信条,都不能成为良医。如何科技与人文两者兼顾,达到完美的结合或和谐的统一,的确给现代的医生提出了难题。
4.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教授鲁宾森,告诫医学界,不能以“科学的满足”取代“人类的满足”,要求医生“把病人作一个整体来治疗”。
5.乔治亚医学教授休斯顿(William Houston)认为,“是否尊重患者心理感受,是医生区别于兽医之所在”。如何提高医护人员的人文素质:
(五)如何提高医护人员的人文素质
从医院的管理层应该认识到:科技与人文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两面旗帜,医院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一个道理:和谐赋予生机,文化铸就灵气。
每个医生在处理病人时,是一个独立决策的工作类型,医生对病人最佳治疗方案的制定,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医疗流程,如何决策?是必然依靠文化底蕴来体现。医德高尚、技术高超再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名医、大医的基本特征。
人文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宏扬民族文化;博采众家之长;莫离临床实践;医患平等对待;情感收、吐、放、疏,牢记责任、义务。简言之:交雅士、求清纯、大智慧、诚感恩。
医学工作者应该清醒认识到,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别人无法摹仿,是真正的资本。在人文素质四个方面中,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思想是理念,人文方法是能力,人文精神是核心。
十、医生的责任与止于至善
专科医生在专业知识、专门技术的运用上拥有垄断地位和广泛的自主权。社会也支持医疗专业实施这些权力。因此,医疗专业的团体或个人应承担社会责任——这就构成了医疗专业的道德规范。
医生在诊疗病人中必然应负如下责任:
(一)维护医疗专业的核心价值
(二)确保医疗专业人员与病人之间的关系
(三)无私地为病人争取最大的利益。
美国医学伦理学家Edmund Pellegrino论证说,医疗专业至少有三个特殊的特征,使它有能力“强制地要求医生必须有抹消私利的责任,并因此与商业或大多数其它职业区别开来。
(一)疾病的本质和一个完全依赖他人的脆弱的容易被他人侵犯的病人,构成了这样一种道德的要求。
(二)医生受社会委托而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目的就是为病人谋利益。
(三)医护人员曾公开向社会承诺负起维持病人的责任,面对至高无上的生命和健康,为病人的最大利益服务是一种专业义务及责任,而不是个人选择。这也给社会提出了问题:如何确立中国的教育基点?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医生?医生职业能力的考核标准是什么?
(四)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形成了医生独有的人格魅力,而医患平等交流的技能和艺术,是医德的重要体现。
(五)止于至善——人生需求的最高境界。
美国社会科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等级:①生存(食色性也);②安全;③归属、富有;④知名(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尊重);⑤实现人生价值,“止于至善”。
前四个需求主要是索取,最后一个是对社会的奉献。
医生的工作性质要求他必须实现人生价值为己任,为他人创造了幸福和快乐是医生的最高奖赏。
(六)医生的人文品格
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责任、义务和奉献,就选择了自己的人格取向——逐渐形成医学人文品格。
十一、我个人临床工作经历的感悟
对病人的同情心、责任感催我立志;病人生的希望与健康的追求迫我勤奋学习,对生命的敬畏唤醒我的良知和潜能。
毕业30年,手术治疗,来自于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5个国家的各种肢体残疾和疑难骨科杂症2万多例,其中小儿麻痹后遗症15000多例,创造了该疾病单人手术治疗例数的世界之最。发表论文120多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2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创立了一套具有自己手术风格的被国内外同行专家认可的矫形外科治疗体系。
感悟到:
病人是医生成长的基石,人文是医生的灵魂,医生与病人之间应该是鱼水之间的关系。要感谢患者的信任与同道的帮助。
行医者:以正定位,以善为本,技术精益求精,认真负责,心诚则灵。
十二、仁政与仁术 大医与小医
1.仁政乃儒家治国之本,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隐含着“良医治国”的意思。
2.小(下)医治病;中医治人;大(上)医治国,说明了治理国家,管理人民与治疗疾病有相通的道理,都需要仁爱和策略,都需要积累深厚的文化与哲理。
以上概念,也概括了医生的不同层次和境界。
3.大医者—医学科学与哲学的统一,集大成,得智慧;怀爱心,做小事。
4.培养一位名医,需要无数病人付出血与痛苦的代价,社会应该认识到一个好的医生本身就是一座医学院,他(她)的价值甚至大于一个高级别的政府官员。
十三、期盼医学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一)扑朔迷离的“健康”需求
如有人相信科学的进展能够战胜一切疾病,甚至能起死回生。有人已经把自己的尸体冰冻起来,希望有一天科技能够治愈他们的疾病,而恢复生命。但伴随而来的是环境污染、人口膨胀、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已打破人类长生不死的幻想。
中国人历来喜欢赶时髦,男人要求雄风不倒,女人要求甜味绵绵;有人要增高,有人要瘦身,有人要换脸,有人要肥臀,男的要变女,女的要变男。社会对医学的期盼是什么,掌握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医生,如何应对这种社会需求?
(二)末医学的面貌会如何变化?
我们无法预测百年之内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人类的生活方式会是什么样?因此,我们也无法预测21世纪末医学的面貌会如何变化,人类的平均寿命会有多大的延长?对医学与医生的期盼又会是什么样?但我们应该相信不管科技如何发达,人类的生活方式如何改变,人总不能跳出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
医生总是会面对很多不能治愈的疾病,无能挽救的死亡,科学的有为与哲学的无为是辨证的统一,对人体的过度雕琢医生有责任给予解释,过度诊疗不是现代医学的特征,关爱与呵护是人性的基本需要,与其让不能治愈的病人受尽治疗折磨后痛苦的死去,不如给病人创造和谐安详的“往生”(佛教信徒的死亡)。
(三)200万中国医生已经到了重塑自我、捍卫医权、重视医学目的时候
有什么样的生命价值追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不同医学模式演变更迭本身,就是人类生命价值追求的历史性展现。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药科技是生命科学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必然成为世界高科技与市场竞争的主要领域,医学必然会正在一个超高的峰顶上继续攀升,甚至会出现难以控制的畸形发展。现代社会将给人类生活提出更多、更复杂的人文学难题,如果没有充分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准备,将发生一系列更大迷惑,医生的处境将更加窘迫,有人认为医学人文学将决定未来医学的根本命运。每一个医学工作者,都应该对医学和人性的“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的观念予以再认识。200万中国医生已经到了行动起来,重塑自我、重修仁术、捍卫医权、重视医学目的时候。
(四)中国医学的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当代世界正处在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而中国正处在一个抛弃旧时代、创建新文化的年代,社会的发展模式正在走一条其它国家没有走过的道路。鉴于当前的医学运转已经不适应甚至阻挡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西方的医学模式并不能解决中国医学发展的方向问题, “桃花源里可耕田”,医学精神需要“克己复礼”,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从中国的历史、国情、文化与经济状况中去探索,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做指导,放眼世界,兼收并蓄,才能创建出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新医学、新药学与卫生保健体系。
(五)人间正道是沧桑
医学是人的,人是文化的,医学自然是文化的,医学的发展首先应该是先进医学文化的进化过程,就是对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物质性与精神性、感性与理性的认识过程;就是对人的生存、发展、自由、解放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过程,当然新文化的价值也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去论证。
社会需要和谐发展,地球需要共生共荣,亿万年生物演化的历史呈现的是“天人合一”,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佳归宿,也是医学追求的最高境界。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的哲人科学家,无疑会再度复活,为人们所青睐、所尊崇。
21世纪的中国医学是具有光荣职业使命的医学,是适度谨慎的医学,是适应多元化社会群体需求的医学,是尊重人的选择和权力的医学,一个关乎人的健康、生命与生活质量的医学发展,终归会走向“人间正道”,新文化的种子将在、也只有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复兴、开花,造福中国,惠及世界。
结 语
中国科学院2002年科学发展报告中指出: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生存在自然和文化的夹缝中,而文明进展的动力就根源于文化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既受时代制约又超越时代限制的科学,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作为“社会中轴”起决定性作用,科学推动观念文化的作用将远远超过其推动技术文化或生产力的作用。
当代科学面临三大挑战:生存环境的恶化、高技术评估的困难、科学与人文发展的不平衡,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科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及其特征。价值理性正在成为科学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与传统理解的科学不完全相同的科学类型正在形成,种种迹象昭示了科学可能不再沿着17世纪确定下来的路线前进,转向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为特征的后现代性。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学者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后现代性,这可能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价值趋向会重新获得生命力。
当今世界正处于原子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关头。如果说原子时代的源头是古希腊的原子论,那么信息时代的先驱可能是中国的《易经》。
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新文化的种子,向世界提供我们文明中的最佳遗惠,在现代科技文明的基础上发展新的科学知识系统与人文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项伟大历史使命”。
主要参考文献
1.冯晓哲,刘东黎,姚桂松:自然界中人的位置.人与自然上卷,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0,99-100.
2.秦泗河:用哲学的眼光反思现代医学.中国卫生.2004,8:42-44.
3.秦泗河:医生的人文品格.健康报,2003,8.26.
4.秦泗河:医生需要人文知识.健康报.2004.7.20.
5.赵美娟,苏元福:医学模式的历史演进,医学审美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4,2-8.
6.许志伟:医患关系的本质.医生的专业视角及其伦理意蕴.医学与哲学.2005,2:5-7.
7.(德)马蒂亚斯·霍尔茨著,陈婕译:预言大未来.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第1版,2004,84-87.
8.(意)卡斯蒂瘳尼著,程之范主译:医学史.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3,8.
9.秦伯益.漫说科教,新世界出版社第1版,2004,39-41.
10.王一方.敬畏生命.江苏人民出版社.第一版.2000.10.
11.秦泗河.临床医生要全面理解和实践医学的目的.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版),2005,21:52-54.
12.秦泗河,冯正中.医生的学术与医术.医学与哲学.2005,9:57-59.
13.秦泗河.从伊里扎洛夫的发明、发现看临床医生的创新.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版).2006,8:
14.秦泗河.生物进化与人类骨科疾病.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5.扬振宁.扬振宁文录.海南出版社.第一版.2002.
16.2002年.中国科学院_科学发展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第一版.
17.李醒民.科学中的审美.光明日报2006年2月7日。
18.英罗伯特、玛格塔著,李城翻译,医学的历史.第一版.广州希望出版社.2004.
注:本文曾将其中的精简内容,用多媒体形式,应邀在北京“中国名医论坛”;广州“全国医院文化建设经验交流大会”;福建中医学院、泰山医学院等4所大学;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医院等近10家大、中型医院做过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