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华夏骨科精英,谱悬壶济世之曲——第四届华夏骨科论坛召开

2018-07-07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2011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2018年7月7日,第四届华夏骨科论坛在京成功召开。国内二百余位知名骨科专家再次携手,与近千位全国各地的骨科医生一起论道,共同探讨国际骨科发展新趋势,谱写今年华夏骨科最新曲。

胜友如云

高朋满座


侯树勋教授致辞

大会主席、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侯树勋教授表示,论坛就近年来各专科的学术进展进行系统讲解,以使不同专业领域的同仁对近年来骨科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清晰的认识,以更好的指导本专业的临床实践。


唐佩福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大会执行主席、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骨科外科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唐佩福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并介绍了拨冗莅临会场的专家,他对各位专家、学者对论坛的支持表示感谢。


王坤正教授致辞

大会顾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王坤正教授肯定了论坛对国内骨科的传承作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已在短短五年时间内组建了12个学组,华夏骨科论坛将国内骨科的前辈、中坚力量、青年骨科医生聚在一起,从12个细分领域交流学术,提高专业技能,成为有影响力的学术平台。


田伟教授致辞

大会顾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教授表示,侯树勋教授严谨、砥志研思的学术精神是每一位医者学习的榜样。论坛一直重视学术交流,为国内的骨科医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

大师登台

共飨学术


樊代明教授

我国著名医学家、第13届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介绍了整合医学的概念,他指出反向医学理念和实践有助于整合医学的发展。他强调,忽视人作为一个整体在自然、社会中的存在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过于关注人体内微观物质研究的趋势,如果不加以遏制,医学发展方向可能会走偏。樊代明教授声情并茂的讲解、与现实相结合的案例让与会者受益匪浅,掌声不断。

各学组代表畅谈骨科发展新趋势


张长青、陈仲强、侯春林教授


李利、曾炳芳、秦岭教授主持

创伤骨科学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张长青教授以老年髋部骨折应该选择手术还是保守治疗、股骨颈骨折应该切开还是闭合、复位时选择垂直钉还是平行钉等问题为切入点,展示了国际上髋部骨折研究的最新进展,并表示骨科同道们还需要开展更多多级别、多角度,具有中国自主的高级别临床研究。

脊柱外科学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仲强教授分享了后纵韧带骨化限局性切除联合去后凸治疗胸椎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经验,他介绍了侧前方入路OPLL切除术、后路“涵洞坍塌发”OPLL切除术、环形减压+去后凸三种手术方式的利弊,并利用前三种术式的经验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外科手术方法——经后路选择性、限局性切除并去后凸技术,获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生物材料学组组长、海军军医大学长征骨科医院侯春林教授介绍了骶神经前根电刺激器,该仪器通过电刺激来控制膀胱排尿,适合圆锥以上脊髓损伤导致排尿功能障碍的病人。他表示该仪器在国内价格昂贵,需要国产化来降低成本,才能造福更多患者。


裴福兴、戎利民、李建民教授


郭卫、杨惠林、周跃教授主持

关节外科学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裴福兴教授介绍,骨科手术出血多、创伤反应大、手术时间长,导致的应激反应多,影响手术效果。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呢?裴福兴教授分别介绍了微创手术、减少出血量、合理输血、及时使用止血带、抑制炎症、选择性安置尿管等措施,帮助现场学员收获了许多术后管理患者的技能。

脊柱内镜学组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戎利民教授通过外科微创化、微创精准化的发展趋势,介绍了骨科手术导航技术。导航技术更微创——创伤小、出血量少;更安全——射线少,避免过量的辐射伤害。除此之外,骨科医生从导航技术中发展出了超声融合技术,能够降低价格、减少辐射量、减少手术时间,更利于患者康复。

骨肿瘤外科学组组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建民教授介绍了3D打印重建技术在肿瘤性骨缺损中的应用。他表示现有的3D打印技术已经能够根据患者骨缺损的形状来制作各种形状的假体,从而满足各种骨缺损的重建,但3D打印假体治疗骨缺损的手术适应症、指南、规范仍有待补充。


徐向阳、黄雷、王蕾教授


高延征、张伟滨、柴益民教授主持

足踝外科学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徐向阳教授介绍了踝关节的生物学特征。踝关节是人体最易损伤的关节,有79.5%的概率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导致关节功能严重障碍。融合与置换手术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两者效果相似,但融合手术会妨碍患者再次复发后的治疗。

肢体重建学组组长、北京积水潭医院黄雷教授通过两个内固定术出现骨折不愈合的病例,分享了外固定架治疗骨质不愈合的经验,介绍了现代外固定架具有微创、稳定、人工智能、精准的优势,让学员学习了如何使用固定架治疗骨质不愈合的经验。

肩肘外科学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蕾教授介绍了肱骨近端骨折中肩袖评估的重要性,他发现肩袖损伤程度与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功能呈反比,建议骨科医生在当面对初始显著移位、拖尾复位后仍明显移位、无移位骨折恢复差及老年人患者时,最好术前做一个CT观察肩袖情况,能够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王钢、朱振华、李惠玲教授


吕国华、马迅、邵增务教授主持

骨盆髋臼损伤学组组长、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王钢教授介绍了髋臼骨折的治疗进展。他表示髋臼组织分型复杂、周围软组织丰富、手术难度大,对创伤骨科医生来说仍是不小的挑战。王钢教授分别讲解了髋臼骨折治疗的历史沿革、治疗进展、最新研究,让学员更清楚地了解髋臼骨折的诊疗方法。

小儿骨科学组副组长、北京积水潭医院朱振华教授介绍了儿童骨折的治疗及进展。他表示儿童不是缩小版成人,适合成人骨折的金科玉律不一定适用于儿童骨折。儿童骨折大部分为青枝骨折,可塑性强,而现有的经皮TEN6点固定技术,能有效缩短儿童骨折康复的时间。

护理学组组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惠玲教授介绍了骨科创伤护理的人文情怀。护理工作需要精湛的专业与仁爱的情怀,恭、宽、信、敏、慧这五个字是对护理工作最好的阐述。

十二个学组齐聚

共话骨科前沿学识

除了精彩的主会场外,本届论坛还设立了12个分会场,分别为:创伤骨科学组、脊柱外科学组、关节外科学组、脊柱内镜学组、肩肘外科学组、足踝外科学组、肢体重建学组、骨盆髋臼损伤学组、小儿骨科学组、骨肿瘤外科学组、生物材料学组及护理学学组。

各分会场围绕其所在领域,共同最新的学术理论内容、最新技术及争论焦点问题,通过专题演讲、正反方辩论、视频演示、病例讨论等方式,加深了与会同道对一些骨科复杂疾病的认识。


护理学组部分成员合影

论坛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成立了护理学组,侯树勋教授鼓励所有的护理工作者要奋发向上,做好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石。


与会嘉宾合影

第四届华夏骨科论坛上,12个学组的骨科专家一齐回顾了分会发展历程,总结交流了各科学术经验,引进推广国内外最新成果,谋划各学组的未来发展。通过今天的深入交流与热烈讨论,大家都满载而归。

华夏骨科论坛起始于2014年4月,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主办,至今已成功举办4届。

自首届以来,华夏骨科论坛始终坚持传播最前沿的骨科学术知识、开展骨科各专业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总结交流骨科发展经验、引进推广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并协助骨科同道谋划更好的未来。5年来,华夏骨科论坛已成为华人骨科医生共同分享和学习国际前沿技术的一大盛会。

各学组合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