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G!手牵足蹬的肩关节复位法2400多年前就在用

2020-06-11   文章来源:《医学起源与发展简史》    点击量:5021 我要说

前言

由《医学起源与发展简史》一书回顾人类医学发展历史,在西方运动系统医学发展史中了解西医骨科的进程。

此书揭示了人类在生存环境极其艰苦的年代,已在运用古老的智慧治疗自身伤痛。公元前4世纪就有的关节脱位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肩关节脱位的手牵足蹬复位法至今仍在使用;1895年X光机的问世更是让骨科脱“盲”跨入“明”治时代……

还有哪些大事影响了西方骨科的发展进程?让我们慢慢道来——


人类得骨骼疾病的病例可追溯至史前时代:从史前欧洲、亚洲及北非的原始洞穴中挖出的骨骼显示,古人曾经受关节炎、骨髓炎、骨折、肿瘤等疾病的困扰。

公元前2830年,一位埃及医生的墓中发现了最早应用拐杖的雕刻。据记载,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王子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右下肢萎缩、短、马蹄畸形。以古希腊医学为基础,融汇了古巴比伦、古罗马和古埃及的医学逐步形成西方医学。约公元前1800年古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约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记录了创伤等一些骨科疾病治疗方法。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希波克拉底文集》记载了四肢骨折、关节脱位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对肩关节脱位施行的手牵足蹬复位法(Hippocratic Reduction)至今还应用于临床。

古希腊另一名医盖伦(Claudius Galenus)对骨骼系统、结构和数目都作了较正确的记录,奠定了西医骨科的解剖学基础。

埃涅塔(Paulus Aegineta)有七本著作是中世纪非常重要的医学著作,里面描述了脊柱压缩骨折合并椎弓骨折的椎板切除术、骨折畸形愈合后截骨矫形术等。

阿拉伯医学的代表人物阿尔布克斯(Albucasis)详细描述了脊柱骨折合并瘫痪。

欧洲经过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自然科学逐渐兴起,西医骨科在西医迅速进步的大背景里进步。

比利时的著名医学家、解剖学家维萨留斯(Andreas Vesalius)就曾指导著名艺术家提香(Vecellio Titian,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的弟子精细而准确地画出人体骨骼。

到17世纪,西医骨科在临证医学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骨折的治疗主要依靠手法及机械力的复位和局部的夹板固定,外科手术因疼痛、出血、感染而未得到广泛推广。

到了18世纪,亨特(John Hunter)和穆勒(Johannes Müller)等人扩大了骨学和骨的修复重建领域。亨特描写了骨折愈合的各阶段,自血肿开始,经过肉芽组织、纤维化、软性骨痂以至明确的骨痂。

1722年,瑞士的维纳尔(A.Venel)建立儿童矫形医院,应用牵引床矫正脊柱的畸形。

1741年,巴黎大学医学教授安德雷(Nicholas Andre)应用古希腊词根组合提出了“Orthopaedia”作为外科学中一门分科的名词,并以图形象地注解。Orthopaedia的原意包括了骨骼系统创伤和疾病引起畸形的矫正,反映了当时西医骨科的学术动态,很快获得公认,标志着骨科作为外科学的分科已经成熟。就在这一时期以后,西医骨科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1768年,英国的波特(P.Pott)发表《骨折与脱位》,确立了骨折的复位和固定为治疗原则,强调了制动的重要性,提倡包括上下关节的广泛固定法。

19世纪出现了一位著名的骨科医师对西医骨科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是英国著名骨科医师托马斯(Hugh Owen Thomas)。他继承了波特的学说,主张持续、不间断地广泛固定治疗骨折,将石膏固定由局部固定法革新为固定包括上下关节的广泛固定法,发明了一系列石膏外固定技术,如托马斯夹板、石膏支架、U形行走石膏铁镫等。

1805年,博耶(Boyer)首次描述了骨肉瘤,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恶性肿瘤。

1814年,科雷(Abraham Colles)第一次报告了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米兰的孟特吉亚(GiovanniBattistaMonteggia)报告尺骨上三分之一骨折并桡骨头脱位(Monteggias骨折)。1838年,巴尔通(John RheaBarton)报告桡骨下端涉及桡骨关节面、伴有桡腕关节脱位的骨折(Barton骨折)。1847年,史密斯(Robert WilliamSmith)报告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

1852年,荷兰军医马泗森(A.Mathigsen)发明了医用推广石膏绷带外固定技术。

1859年,格雷(Henry Gray)出版了第一版解剖学,名为《解剖学:图说及外科》,这本书在1893年由李鸿章创办的北洋医学堂中使用。随后,中国的医学院校大都采用这个教材。自此,西方外科骨科在古老的中国碰撞出了火花。

1879年,格罗斯(Gross)对骨肉瘤的起源、病理和症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随着各国医生对骨骼结构研究的深入,又有许多新的外科手术技术演变出来,肌腱移植术、膝关节外科融合术等技术分别被报道。

1882年,德国的科赫(Robet Koch)分离出结核杆菌,之后,骨、关节结核逐步被认识。

1891年,哈德拉(Hadra)为一颈椎骨折脱位施行金属线穿过棘突内固定,开拓了脊柱骨折内固定的历史;1893年,兰恩(W.A.Lane)首先应用钢制接骨板和螺丝钉固定骨折。

1895年,伦琴(Wilhelm Konrad Roentgen)发明X光机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对骨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骨折脱位的分型分类逐步丰富和发展。

进入20世纪,西医骨科治疗骨折开始出现外固定支架和切开复位内固定。

1902年,惠特曼(Royal Whitman)开始用髋关节骨折整复方法,为现代髋关节外科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兰布特(Lambotte)在动物实验和治疗胫腓骨开放骨折中首先使用骨骼穿针外固定;后来,斯塔德(Stader)设计一根钢杆固定于钢针外端;安德森(R.Anderson)和霍夫曼(Hoffmann)除在骨断端分别插入3—5根钢针外,还附有加压器械以调节骨折的复位和固定。

1907年,兰布特用钢针作骨髓内固定。但是由于金属的反应和创口感染而没有得到推广。随着化学、微生物学和冶金学的迅速发展,抗菌方法实施、抗菌药应用、解决电解问题的合金内固定钢板的发明,20世纪30年代以后,内固定技术得到迅速推广。

1911年,已有施氏(Fritz Steinmann)钉和克氏(Kirschner)针及钢丝用于骨牵引及骨折固定。

1908—1912年,荷兰的救护队在巴尔干战争期间创造了巴尔干床架用于骨牵引。

1913年,琼斯(Robort Jones)建议在全身麻醉下早期整复急性骨折,10年后博勒(Bohler)应用局麻做骨折整复术。

1925年彼得森(Smith Petersen)和1932年约翰逊(Johansson)先后开始应用三刃钉和盲目插钉法后,使髋关节骨折的整复更为有效。

1931年,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累及椎管的椎间盘破裂”一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经手术证实,19例腰背痛患者病因为髓核疝,并将疾病命名为“椎间盘破裂”。这一研究成果开创了“椎间盘朝代”。

1938年,维纳布尔(Charles Venable)等应用无电解作用的金属内固定物后使手术初步具备了安全性。

1940年,朱迪特(Robert Judet)使假关节成形术成为一个可行的手术。

1949年,在总结成功与失败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比利时医生丹尼斯(Robert Danis)首先设计和应用加压钢板治疗长骨骨折,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内固定思想及骨折一期愈合理论。

20世纪50年代,髋臼再造和合金杯髋关节成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等手术取得成功,随后,人工关节陆续应用于临床。

1958年,在瑞士,以穆勒(Maurice Müller)为首的15名瑞士外科医生聚在一起讨论骨折治疗所面临的问题,发起成立了内固定研究会(Association of Osteosynthesis),简称AO 学派,在英美被称为ASIF(Association of Steel Intermal Fixation)。

编者简介


王思成

王思成,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冶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科副主任,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中冶医院骨关节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骨科(上海)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骨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委员会委员。荣获上海市卫生计生行业“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称号,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

《医学起源与发展简史》简介


苏佳灿 黄标通 许金廉 徐顺清 主编

医学从远古时代的巫术与神话开始,从古典医学走向现代医学,它的发展与人类征服自然、认识自身的历程息息相关,更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哲学思想的认识密切联系,在新医学与新医科发展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学科发展联系更加密切,对医学历史进行溯源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可充分认识人类在浩瀚历史中探索医学传承、发展及创新的曲折与艰辛,更能体会无数科学家在未知世界中摸索、与疾病抗争的不懈与卓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