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这12类药物,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

2022-03-23    点击量:3965 我要说


据统计,临床常见的骨质疏松症中8%~15%的人并非因为缺钙、维生素D或疾病引起,而是由药物导致体内矿物质代谢紊乱所致,临床上又称药源性骨质疏松症。本文主要总结了12类常见的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一起来看看。

(1)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导致骨质疏松最常见的药物,主要是与糖皮质激素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及增加钙、磷排泄有关。多见于儿童、绝经妇女及老人,严重者可发生自发性骨折。

(2)抗癫痫药

长期服用抗癫痫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可引起骨质疏松。该类药物能通过促进维生素 D 的降解、减少钙离子的吸收、降低机体对甲状旁腺素的反应、导致维生素 K 与降钙素缺乏等引起骨质疏松。

(3)芳香化酶抑制剂

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AIs)(阿那曲唑、来曲唑等)是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丢失危险因素。雌激素可促进破骨细胞凋亡,抑制骨吸收并促进成骨细胞分化,AIs 能够降低雌激素水平,从而加速患者的骨丢失,增加骨折风险。

(4)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性腺激素对骨骼有强大的作用。在青春期,性腺激素的增加刺激成骨细胞的活动,导致骨密度显著增加。接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如戈那瑞林、戈舍瑞林)治疗的人群,药物会抑制雌激素水平,骨吸收增加并导致快速的骨质流失。

接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的绝经前妇女中,唑来膦酸可用于防止骨丢失。

(5)肿瘤化疗药

许多化疗药物可对骨骼系统产生影响,如甲氨蝶呤通过减少成骨细胞活性、增加破骨细胞生成引起骨质疏松,长期大剂量应用甚至导致甲氨蝶呤骨病(骨痛、骨质疏松症、压缩性骨折);环磷酰胺可引起成骨细胞损伤造成骨发育不全,并影响骨代谢;阿霉素通过抑制成骨细胞使骨髓质和骨皮质的厚度下降。

此外,利尿剂、异烟肼、锂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含铝抗酸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等也会引起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

(6)质子泵抑制剂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2010年5月25日发布警告称,基于7项流行病学研究进行的审查结果,质子泵抑制剂可能会增加髋骨、腕骨及脊柱骨折的风险。所观察到的风险大多数存在于50岁以上的患者以及 PPIs服用剂量较高或用药史超过1年的患者。

(7)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及骨骼、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主要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单纯性甲状腺肿等。可通过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分泌、影响钙磷代谢引起骨质疏松。

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时,骨转换还与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关,促甲状腺激素水平较高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倾向更高。

(8)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

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为胰岛素增敏剂,主要用于治疗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2006年新英格兰杂志报道,罗格列酮会增加患者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

此外,多项研究显示该类药物能增加骨丢失、降低骨密度和骨质量。由其引起的骨质疏松常表现为全身骨骼受累,常见于上肢,累及肱骨和手部。

(9)华法林&肝素

华法林:华法林可拮抗维生素K,使骨钙素的γ-羧化受抑制,未羧化的骨钙素不能有效地与钙结合,减少骨钙沉积,抑制骨矿化,导致骨质疏松症或骨折,对于老年患者的影响尤其明显。可是目前对于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没有推荐的针对骨骼的特定治疗。

肝素:肝素一般用于手术后防止血栓形成,它可以减少骨的形成导致骨量丢失。通常短时间使用不会引起骨量的变化。某些妊娠期女性可能需长期使用肝素,这期间需注意钙质补充。

(10)抗抑郁药

三环类抗抑郁药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和西酞普兰)均和脆性骨折风险增加有关。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加快绝经后女性骨质流失。

对绝经后女性开具抗抑郁药的处方时应考虑到其可能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11)抗病毒药物

利托那韦、茚地那韦等用于抗逆转录病毒的感染。使用这类的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比例远高于未用药者,加之HIV感染者长期营养不良和慢性感染造成的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本身就可能引起骨质疏松。

建议50岁以上有HIV感染的男性和女性定期筛查骨质疏松。

(12)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诱导的移植患者骨丢失和脆性骨折取决于剂量和持续时间、基础疾病和年龄。

骨质流失发生在使用的最初几个月,应尽早采取矫正治疗(如果T评分为-2.0或以下,则应补充钙、维生素D和双膦酸盐)。

以上药物均可能导致骨质流失,影响骨代谢,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增加。若患者正在服用这些药物,需根据情况,考虑做好防治措施。

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并由骨科在线编辑综合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