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林专访|每年新增180万!大咖视角谈我国OVCF诊疗

2022-04-01   作者:骨科在线 点击量:3667 我要说

他,早前领衔骨科团队瞄准国际前沿,于国内率先引入开展椎体后凸成形术这一微创技术,并开始系列研究;

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骨不愈合”、“疼痛责任椎体”等概念及判定标准,建立了二次调制灌注封堵和骨水泥-骨锚合技术,以及椎体精准穿刺、量化复位和骨水泥温度梯度灌注等安全操作体系;

他,带领团队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其中5项为第一完成人)。

他,便是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惠林教授,我国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微创手术治疗的奠基人。

三大点讲尽OVCF发病特点和危害

视频1

杨惠林教授谈OVCF发病特点和危害

OVCF指由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脊柱椎体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椎体在轻微外伤甚至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即发生压缩骨折。OVCF以胸/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伴或不伴下肢神经症状。

提到OVCF发病特点和危害,杨惠林教授将之归纳为三点:

(1)起病隐匿,患病率高

OVCF起病隐匿,常表现为腰背痛,患者常自认为是腰扭伤或腰肌劳损,易被忽视。老年患者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动作,如搬重物、打喷嚏等,也会导致OVCF发生。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深,OVCF的发病率将逐年升高。

(2)级联效应,一折再折

OVCF导致骨折椎体高度丢失,后凸畸形,产生顽固性腰背痛。椎体骨折发生后,由于疼痛卧床、活动减少,骨量进一步丢失,持续的骨量丢失加上后凸畸形导致患者身体重心前移,使脊柱再骨折和其他部位骨折的发生率显著增加,陷入恶性循环。研究显示:发生一次椎体骨折后再发椎体骨折的风险是未发生过骨折患者的6-12倍。

(3)非手术治疗,死亡率高

OVCF发生后,患者活动受限,卧床为主,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此外,卧床不仅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的发展,而且极易产生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许多患者因卧床并发症而死亡。

据将近上百万的病例统计显示,OVCF非手术治疗,4年死亡率高达50%。若采用常规螺钉固定手术,因骨质疏松,螺钉松动率高,手术易失败。

OVCF的诊疗,仍存在“三高一低”的问题

视频2

杨惠林教授谈我国OVCF的诊疗现状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OVCF首选微创治疗,尤其是微创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微创椎体成形术(PVP);PKP较PVP,更有助于椎体复位,减少骨水泥渗漏。


近年来,国内在OVCF微创治疗方面又有了一些创新和发展,如新型扩张器、远程灌注系统,机器人辅助PKP等。然而,OVCF的诊疗,仍存在“三高一低”的问题,主要包括:

(1)未诊率高

“OVCF患者中75%以上都只遭受轻微暴力,如搬东西、扭腰、打喷嚏等,当时其实就发生骨折了,然而患者往往将腰背部疼痛误认为是腰扭伤引起,因为患者认为自己没有遭受跌倒或跌倒以上的暴力受伤,不会产生骨折。”杨惠林教授解释道。另外,老年人腰背部疼痛也是常见的症状,然而多数人并不重视。

总而言之,OVCF的就诊率远远低于其它骨质疏松性骨折。

(2)漏诊率高

英国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934例60岁以上摄全胸正侧位X线片的女性患者中,OVCF漏诊率高达87.1%。后来有学者采用CT研究发现,OVCF漏诊率也相当高,甚至也超过80%。

(3)发病率高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OVCF患者已超4500万,且每年新增180万以上。然而,很多OVCF患者并不认为自己发生了骨折,未及时就诊;即使就诊了,也只是单纯行普通X线片和CT检查,极易漏诊。因此,“OVCF的发病率实际上远远高于目前报道的数据。”杨惠林教授强调道。

(4)治疗率低

骨质疏松的筛查率、预防和治疗率均很低,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居民钙和维生素D摄取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我国推荐水平,每日钙摄入量仅为推荐的45%左右

OVCF治疗的关键:打断恶性循环,打破骨折的级联效应

谈到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原则,首先应回归到骨折的治疗原则上。骨折的治疗原则为复位、固定、功能锻炼,那么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应为复位、固定、功能锻炼、抗骨质疏松治疗。前面讲过,针对OVCF椎体骨折的局部首选微创治疗,以PKP为例,通过球囊扩张使压缩骨折的椎体得到一定程度的复位,通过灌注骨水泥使骨折的椎体得到固定,不仅可以迅速缓解疼痛,而且患者术后1天即可下地活动,打断了恶性循环,避免了卧床并发症,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赢得骨质疏松综合治疗的关键所在。骨质疏松症是OVCF的病理基础,手术只是针对骨折的局部进行治疗。对于已经发生椎体骨折的患者,无论其DXA骨密度检测结果是否达到诊断标准,很多指南均已将其定义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极高危因素,应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以提高骨密度,改善骨质量,降低再骨折的发生风险。

视频3

杨惠林教授谈OVCF的治疗

OVCF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选择,包括基础药物和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基础药物,主要为钙剂和维生素D,二者联合使用,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主要有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两大类,前者如罗莫单抗、特立帕肽;后者如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地舒单抗等;其它药物如维生素K、中成药等。

对于骨质疏松的椎体而言,目前所有的药物均有明显的疗效。但是,OVCF在选择用药上,应考虑其特殊性,即尽可能打破骨折的级联效应,同时促进骨折愈合,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再骨折的发生。如,罗莫单抗通过抑制骨硬化蛋白的活性,提高骨密度,使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新发椎体骨折风险降低73%;特立帕肽能够促进椎体骨小梁重建,快速全面提高椎体骨密度,与安慰剂相比,使新发椎体骨折风险降低77%;地舒单抗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和活化,从而提高椎体骨密度,与安慰剂相比,使新发椎体骨折风险降低68%等。

规范OVCF防治 迫在眉睫

俗语云: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早诊早治。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问题,其带来的危害可见一斑,尤其造成的并发症OVCF。正如杨惠林教授所言:“提高全社会对OVCF的重视,加强OVCF相关知识的科普宣教,规范OVCF的治,迫在眉睫。”

专家简介


杨惠林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苏大附一院骨科主任、大外科主任,苏州大学骨科研究所所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六、七届),国家重点学科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委、微创外科学组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骨科微创分会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常务理事,骨科分会名誉主委等。亚太脊柱微创学会(PASMISS)主席,国际脊柱创新发展学会(ISASS)理事会成员(Board of Directors,全球仅7位)。IJSS Deputy Editor,JOT杂志副主编及《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等20余种期刊副主编、常务编委及编委。

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其中5项为第一完成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