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益:2022年中国运动医学临床新进展年度盘点
2023-01-05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 作者:陈世益 点击量:3182 我要说
从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到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我国运动医学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将进入新一波发展高潮。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全国运动医学工作者在积极贯彻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时不仅被赋予了更多新使命、新任务,更展现了新气象、新作为。本文旨在盘点运动医学在过去一年中所取得的成果动态进行了简要概述,因篇幅有限,难免有疏漏,希望对广大运医同仁有所帮助。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制定多项专家共识,为运动损伤的诊治提供指导和参考
持之以恒聚力基础研究,打造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之重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在膝关节人工韧带的应用、研究和推广上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04年,陈世益教授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展人工韧带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标志着我国人工韧带临床应用及研究的起点。随后,陈世益教授团队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发现问题,总结当前人工韧带的优缺点,采用生物学、材料学、纺织学、仿生学、生物力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研发出具有定向生物诱导作用的人工韧带,实现成果转化。此外,陈世益教授团队创新性提出人工韧带类等长重建理论与定位方法,大大提高手术精确性,降低了该技术的应用难度,开创了“产学研医”全链条解决方案,为国产人工韧带的临床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经过18年的刻苦钻研,陈世益教授团队利用人工韧带成功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逾千例,并完成中国人工韧带全国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领衔编写并发布了全球首部人工韧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负责参与制定了国家药监局《人工韧带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首部国家标准,为人工韧带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目前该系列成果获得了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大奖,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人工韧带研究中心和领头单位。
采用新一代人工韧带重建前十字韧带的关键技术和不良事件——基于改良Delphi法制订的中国专家共识(二)
新一代人工韧带(A new generation of artificial ligaments,NGAL)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凭借良好的临床疗效和早期功能恢复优势在中国获得了一定范围的应用,但其临床应用不够规范,缺乏统一、客观的技术标准和应用指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世益教授牵头的共识专家小组采用改良Delphi法制订了NGAL重建ACL的关键技术和不良事件的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指出采用NGAL重建ACL必须采用“等长”或“类等长”重建,并尽可能保留天然ACL残端,并针对以下条款达成共识:①骨隧道定位可采用术中X线测量定位,也可参照股骨外侧髁间嵴骨性标志;②骨隧道定位错误是手术失败主要原因,翻修时对挤压螺钉的处理缺乏共识;③重建术后存在骨隧道扩大现象,但很少引起相应症状;滑膜炎和感染是重建术偶见并发症;④制备NGAL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老化对远期临床疗效的影响尚未明确,值得关注。该指南为临床利用新一代人工韧带重建前十字韧带提供诸多依据,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点击查看:采用新一代人工韧带重建前十字韧带的关键技术和不良事件——基于改良Delphi法制订的中国专家共识二
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诊疗临床指南
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Multiple ligament knee injuries,MLKI)是指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主要韧带损伤。MLKI损伤复杂,病例比较分散,患者个体差异大;节结构破坏严重,致残率高,因此其诊治存在不确定性。对MLKI的治疗,既往常采用保守疗法,但效果多不理想。随着近年来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微创修复重建手术成为了治疗的主流,MLKI的疗效得到明显提升。但迄今为止尚缺乏整体涵盖MLKI 病情评估、治疗策略与技术方法、相关并发症及术后康复等要点的临床指南。
因此,为进一步规范 MLKI 临床诊疗,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和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膝关节重建领域的骨科与运动医学科专家,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赵金忠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坤正教授与天津市天津医院胡永成教授作为通讯作者与指导专家,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原则,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分级体系和卫生实践指南报告标准,通过召开指南讨论会遴选出最为关注的32个临床问题。先后通过证据检索、证据体质量评价以及确立推荐意见方向和强度等步骤,最终形成32条推荐意见。包括MLKI的病情特点及评估(条目1~4)、治疗原则及方法(条目5~23)、手术并发症(条目24~27)以及术后康复(条目28~32)等内容。本指南旨在提供最佳的MLKI诊疗指导建议,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华骨科杂志》。点击查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诊疗临床指南
青少年凸轮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诊治专家共识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是青壮年髋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是导致髋关节骨关节炎的重要因素。FAI的分型包括髋臼过度覆盖(钳夹型FAI,pincer-type FAI)、股骨头颈凸轮畸形(凸轮型FAI,cam-type FAI)以及两者兼具的混合型FAI(mixed-type FAI)。研究指出,股骨头颈凸轮畸形(cam deformity)与先天发育及青少年时期不当的剧烈运动有关。不同于钳夹型FAI,凸轮畸形导致的髋关节撞击损伤发病年龄相对更为年轻,且在青少年患者中占主导地位。由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使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均具有特殊性,因此,针对青少年髋关节凸轮畸形的发生发展及其导致的髋关节撞击损伤,需要更为清晰、更为循证的认识。
为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徐雁教授等国内知名运动医学专家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以青少年人群最常见的凸轮型FAI为研讨对象,精细化选择以最大化利用现有循证医学证据,经国内运动医学及关节外科专家讨论,从青少年股骨头颈凸轮畸形的发生机制,凸轮型FAI的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形成共识意见,制定了青少年凸轮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诊治专家共识。旨在指导、规范青少年股骨髋臼撞击综合症Cam型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帮助临床医护人员正确处理青少年股骨髋臼撞击综合症Cam型患者。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点击查看:青少年凸轮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诊治专家共识
成人临界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BDDH)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临界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BDDH)是介于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和正常髋关节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患病率高达12.8%,OA发生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4~2.0倍。然而,BDDH影像学定义的参数选择及范围值界定、症状的原因(机械性损伤和/或关节不稳定)、手术危险因素、不同手术方式(关节镜、PAO)的适应证、禁忌证等一直存在争议。鉴于目前国际国内尚无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对其规范性指导。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运动医学科李春宝、刘玉杰教授等国内知名运动医学专家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以症状性BDDH为研讨对象,最大化利用现有循证医学证据,经全国运动医学、保髋关节外科等 7 个相关专业的6名主委、共40余名专家共同研究,针对BDDH的定义、症状性BDDH诊断、非手术治疗、手术危险因素、髋关节镜和PAO手术指征、术后康复及注意事项等临床最为关注的13个问题共 38 条细则形成共识意见,制定了《临界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旨在提高BDDH诊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目前该共识已通过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分别发表于《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点击查看:
外侧半月板损伤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半月板是膝关节的独特结构,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医生已经认识到保留半月板的完整性有助于延缓骨关节炎。迄今为止,欧洲学术期刊已经发表了三项与半月板诊疗有关的专家共识,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侧半月板损伤处理的共识,对临床决策带来挑战。随着过去20年关节镜技术、手术技术、生物力学以及再生医学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认识到外侧半月板在解剖、功能、病理特征与内侧半月板截然不同。
因此,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历时一年半,在陈世益教授、李箭教授和华英汇教授牵头下,邀请了国内50余名半月板领域专家,就外侧半月板损伤的定义、诊断、治疗方法、康复及预后形成共识,共33项条目。此共识中的建议可帮助医生和治疗师标准化相关病理的管理。此篇共识声明明确指出,许多以前被认为不可修复的外侧半月板撕裂确实可以修复。因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后的长期临床和放射学结果更差,故保留外侧半月板应尽可能作为一线治疗。相关成果发表于《Orthopaedic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点击查看:外侧半月板损伤诊断与治疗共识
从临床问题出发,多学科协作,深入研究相关问题,取得多项可喜成果
1、运动损伤或退行性改变导致的关节软骨损伤被认为是痛风性关节炎发展的强烈危险因素,然而软骨损伤和痛风性关节炎的因果关系及其作用的具体机制仍待阐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华英汇教授牵头运动创伤、非线性光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研究团队,对软骨受损的痛风性关节炎病人关节液标本进行光学成像与筛查。研究表明,在尿酸钠晶体介导的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中,II型胶原的释放和蛋白晶体吸附调节了晶体的形态,并促进了早期的免疫反应。该研究是对软骨基质蛋白与尿酸钠结晶关系的首次报道,也是国内外首次对关节软骨损伤与痛风性关节炎发展联系机制的研究与报道。这些发现为理解痛风发作中软骨损伤和早期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机制基础,也对相关患者的健康教育、早期诊断及发现潜在的治疗靶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Annals of Rheumatic Diseases》。
2、干细胞来源外泌体(MSC-Exos)是极具临床转化应用前景的生物活性制剂,可长期稳定缓释外泌体的生物材料体系有助于MSC-Exos治疗运动损伤的临床转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敖英芳教授团队利用丝素蛋白在冷冻环境下发生自组装以及外泌体低温稳定特性,研制了可以实现外泌体长期稳定缓释的丝素蛋白冷冻海绵支架,最大限度保护外泌体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该丝素蛋白冷冻海绵在水解环境下稳定,只有在体内环境受到酶解作用才会逐渐降解并释放外泌体,避免了因体内快速水解以及药物扩散而产生的突释问题。体内植入实验证实该丝素海绵缓释系统可使外泌体缓释周期延长至2个月,相较对照组展现出更优越的组织修复与炎症抑制能力,突破外泌体长期低温保存结构易损与体内稳定缓释周期短的应用瓶颈。相关成果发表在《Bioactive Materials》。
3、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是一种常见的髋部先天性畸形,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可达0.56‰-3.8‰。早发现、早干预对DDH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为此,南京大学蒋青教授团队通过对DDH家系及散发DDH患者全外显子组筛查发现了LRP1突变位点,比对并选取小鼠相应DNA片段和位点,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构建了Lrp1 敲除和点突变敲入小鼠,发现两种小鼠的LRP1蛋白表达均下降;通过Micro-CT扫描和组织学切片发现,Lrp1敲除和点突变敲入小鼠的髋臼窝较同窝野生型小鼠小而浅,髋关节容积较小,且Y形软骨在髋臼发育过程中闭合较早;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LRP1基因缺陷导致自噬小体形成受阻,异常激活Y形区域软骨细胞中Wnt /b-catenin信号,阻遏了软骨发育,导致DDH的发生。该研究揭示了LRP1基因在DDH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并为DDH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干预方案。相关成果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4、目前大部分肩袖止点组织工程再生治疗仅仅强调纤维软骨层单相结构再生,而忽略了腱骨止点的骨、纤维软骨、肌腱三相结构的联动再生。为此,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吕红斌教授团队创新开发了新型负压吸引脱细胞方案,研制出一种兼具形态结构、力学特性仿生的新型脱细胞基质支架;率先利用具有胶原结合特性的干细胞分化诱导活性多肽,区域化提升该新型脱细胞基质支架的骨再生、软骨再生、肌腱再生潜能;体外构建腱骨止点类组织,并利用贴合临床的大动物模型证实该腱骨止点类组织可有效促进肩袖止点处骨、纤维软骨、肌腱三相结构的联动再生。这一研究为肩袖撕裂修补提供一种新型组织工程移植物。相关成果发表在《Bioactive Materials》。
5、严重的炎症和成肌分化障碍是骨骼肌损伤后愈合的主要障碍。微小RNA(miRNA)在肌肉愈合过程中作为调节分子发挥重要作用,但miRNA介导的成肌细胞和巨噬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通讯的详细机制仍不清楚。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陈疾忤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陈世益教授以及尚西亮副教授通过研究,首次揭示了在骨骼肌损伤后的炎症环境中,成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中包含的miR-224能够促进巨噬细胞M1极化、抑制其M2极化。巨噬细胞的M1极化会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导致骨骼肌纤维化;同时又会促进成肌细胞的增殖和成纤维分化,形成恶性循环而进一步促进巨噬细胞M1极化、骨骼机纤维化。该团队发现可通过设计一种搭载miRNA抑制剂的脂质体制作成的生物材料来打破这种恶性循环,促进巨噬细胞M2极化,从而发挥抗炎/促再生作用,为骨骼肌损伤修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策略。相关成果发表在《Small》。
总结
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面临疫情形势的复杂变化和巨大冲击,全国运医同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开展运动创伤的临床诊疗工作,并不断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研攻关能力,促进临床转化应用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达到了内外兼修,临床科研齐头并进。
对于未来运动医学发展趋势,陈世益教授在第十八届IFOSMA年会期间特邀国内顶级学术带头人汇聚一堂,立足学科发展现状,围绕学科热点焦点,纵论运动医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智慧方案。其中,陈世益教授以学科建设、医疗技术、科研方向为主题,对未来中国运动医学发展做出综合研判。李国平教授认为运动医学诊疗技术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运动康复、运动处方也将大力发展。刘玉杰教授未来要加强宣扬全民健身、科学运动理念,更要加强运动医学同仁的素质教育。王健全教授认为随着国家对健康、教育事业的关注,运动医学既迎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需要面对一定的挑战。李箭教授认为骨科运动医学主力军转向以运动创伤(骨科运动医学)、康复运动(运动处方)、运动康复、运动健康管理为主的多学科全面发展。此外,吴海山教授、戴雪松教授、欧阳宏伟教授等各位专家也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中国运动医学未来发展的看法。
点击下面标题 查看相关文章:大咖齐聚“鹭岛”,引领运医前沿——第18届IFOSMA成功召开
随着国家利好政策不断出台,未来几年,运动医学迎来新的发展高潮,运医同仁在未来把握机会的同时,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机会更多要靠自己去创造,创新突破,共同为中国运动医学的未来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
陈世益,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第四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运动医学学组组长。精通骨科运动医学和关节镜微创外科。获高木-渡边(Takagi- Watanabe)奖等诸多荣誉。担任《美国运动医学杂志》(AJSM)唯一中国编委。发表学术论文310篇(SCI收录110篇),主编(主译)、副主编(副主译)专著20余本。创建“IFOSMA”国际论坛17年,使之成为中国运动医学国际品牌会议。担任国际汽联F1赛车中国首席医务官15年,创建了中国赛车医疗救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