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条推荐意见 | 桡骨远端骨折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4年版)
2025-02-20 文章来源:中医正骨2025年1月第37卷第1期 作者: 通讯作者:成永忠,刘峘 点击量:35 我要说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急诊最常见的损伤之一,约占所有骨折的18%。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中医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石膏、克氏针或外固定架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外固定架或克氏针固定。结合了中、西医特点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在该病的诊疗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但因缺少相关的临床指南和规范,相关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和推广受到了限制。
该指南规定了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及手法复位操作方法,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有专业资质的执业医师,可为其合理使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技术诊疗桡骨远端骨折提供指导。
临床问题1:临床如何诊断桡骨远端骨折?
共识意见: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和《中国成人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指南(2023)》确定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标准:
①有跌倒用手掌撑地或腕关节掌屈着地受伤病史。
②伤后有腕部肿胀表现,并出现畸形;也可由于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腕关节畸形不显著。
③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X线片上具有三大特征,即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桡骨远端关节面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的角度消失;桡骨长度短缩,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处于同一平面。屈曲型骨折桡骨远端向掌侧移位。Barton骨折桡骨远端关节面背侧缘纵斜向断裂,伴有腕关节向背侧半脱位。反Barton骨折桡骨远端关节面掌侧缘纵斜向断裂,伴有腕关节向掌侧半脱位。
临床问题2:桡骨远端骨折是否需要分型诊断?常见分型方法有哪些?
共识意见:分型诊断有利于明确骨折的位置、特点,确定治疗方案。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方法有多种,临床常采用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Arbeitsgemein⁃schaftfürOsteosynthesefragen,AO)分型和根据受伤机制分型。
AO分型:
按照AO骨折分类规则,桡/尺骨远端骨折(编号23)分型中,除“A1型———孤立的尺骨远端骨折”外,都属于桡骨远端骨折。该分型将桡骨远端骨折分为关节外骨折(A型)、部分关节内骨折(B型)及完全关节内骨折(C型)3种基本类型(表1)。
根据受伤机制分型:
根据所遭受暴力作用的方向、受伤时患者的体位和骨折移位方向,一般可分为伸直型(Colles骨折)、屈曲型(Smith骨折)、背侧缘骨折(Barton骨折)和掌侧缘骨折(反Barton骨折)4种类型。
临床问题3:桡骨远端骨折如何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共识意见:桡骨远端骨折早期常见血瘀气滞证,中期常见营血不调证,后期常见肝肾不足证。
(1)血瘀气滞证:骨折早期,筋骨脉络损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凝滞,经络受阻。症见腕关节疼痛、肿胀明显、畸形、活动功能障碍,舌质暗、苔白,脉弦紧。
(2)营血不调证:骨折中期,肿胀逐渐消退,疼痛明显减轻,但瘀肿虽消而未尽,骨尚未连接。症见腕关节肿胀和/或畸形、活动功能障碍,舌质暗、苔白,脉弦细。
(3)肝肾不足证:骨折后期,一般已有骨痂生长。症见腕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疼痛隐隐,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临床问题4:无移位的桡骨远端骨折,应如何治疗?
共识意见:对无移位的桡骨远端骨折,早期应用小夹板、石膏或支具固定3~5周,并口服、外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药。中期注意继续悬吊或固定,配合口服接骨续筋中药,促进功能恢复。后期配合分期功能训练,直至康复,同时配合补益肝肾中药口服、中药薰洗,促进功能恢复。
临床问题5:早期新鲜桡骨远端骨折,应如何治疗?
共识意见:早期新鲜桡骨远端骨折,根据骨折分型可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或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穿针固定,配合小夹板、石膏、支具及CO外固定架等各类外固定架加强固定的中西医结合穿针外固定方案进行治疗。术前、术后可根据中医辨证结果,口服、外用中药,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
(1)中医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方案:
早期桡骨远端骨折A2、A3型,以及部分B、C型骨折,适合急诊应用中医正骨手法完成移位骨折复位,再结合小夹板外固定。复位时应根据受伤机制选用不同的中医正骨手法,中医正骨手法及小夹板外固定的具体操作参照《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桡骨远端骨折相关内容。治疗后观察局部肿胀、血液循环情况,告知患者小夹板固定必要时需及时调整。定期复查,通过X线片观察骨折对位、对线情况,出现移位须重新复位固定。手法复位后骨折端相对稳定者,也可应用其他类型夹板、石膏或支具固定。
(2)中西医结合穿针外固定方案:
早期桡骨远端骨折A2、A3型以小夹板、石膏或支具固定不稳者,B、C型骨折手法复位未达到功能复位标准者,采用中医正骨手法、金针拨骨或小切口撬拨复位穿针固定方案治疗,术后可以配合小夹板、石膏或支具等固定。上述方法治疗后不稳定及开放性骨折者,可选择单边和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CO半环式外固定架固定、小切口撬拨复位外固定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内、外固定结合固定等方式治疗。
临床问题6:中后期陈旧桡骨远端骨折,应如何治疗?
共识意见:中期桡骨远端骨折,因早期治疗失效,不符合功能复位标准者,应用手法、金针拨骨或小切口撬拨复位成功后,行局部穿针联合CO外固定架固定。经金针拨骨撬拨复位未能完成复位者,可采用切开复位局部穿针联合CO外固定架固定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存在骨缺损,且有不愈合风险者,加用植骨术治疗。早中期失治,后期骨折不愈合或未达到功能复位标准,有严重功能障碍者,采用切开复位或截骨矫形复位,CO外固定架、内固定或内外结合固定治疗,必要时加用植骨术。
以上治疗,术前可口服活血化瘀消肿中药,术后可口服补益肝肾、接骨续筋中药,促进骨折愈合。
临床问题7:C型桡骨远端骨折,应如何治疗?
推荐意见:对于C型桡骨远端骨折,建议骨折复位后应用中医或西医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术前、术后可根据中医辨证结果应用中药口服、外用,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强推荐)
临床问题8: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应如何治疗?
推荐意见:对于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意愿,骨折复位后应用中医或西医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证据等级:D级;推荐强度:弱推荐)
临床问题9: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桡骨远端骨折,应如何治疗?
推荐意见: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桡骨远端骨折,建议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意愿,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小夹板或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术前可口服活血化瘀、消肿中药,术后口服补益肝肾、接骨续筋中药,促进骨折愈合。(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强推荐)
临床问题10: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应如何治疗?
推荐意见:对老年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推荐应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证据等级:A级;推荐强度:弱推荐)
共识意见:对功能要求不高的老年患者,建议采用更微创的外固定治疗;粉碎性骨折以小夹板或石膏固定不稳者,建议采用穿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由于老年患者对功能要求较低,经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大多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应慎重选择手术治疗,并尊重患者的意愿。
临床问题11:儿童桡骨远端骨折,应如何治疗?
推荐意见:对儿童桡骨远端骨折,建议手法复位后,应用石膏、支具或小夹板外固定;大龄、超重患儿复位后不稳定者,建议采用克氏针配合外固定治疗。(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强推荐)
临床问题12:对于桡骨远端骨折,在手法复位固定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应用中药内治是否可提高疗效?
推荐意见: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固定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应用中药内治可以提高疗效,缩短康复时间。(证据等级:C级;推荐强度:弱推荐)
共识意见:推荐应用以下方药。
(1)血瘀气滞证(早期):治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建议采用桃红四物汤(《医垒元戎》)加减治疗,药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牡丹皮、生地黄、当归、醋香附、延胡索。肿胀较甚者可加五苓散等利水消肿,大便秘结联合大承气汤加减,发热可加金银花等,口渴加北沙参、天花粉等,因是上肢病变可加桑枝等。临床中也可选择具有相同适应证的中成药治疗。
(2)营血不调证(中期):治宜和营止痛、接骨续筋,建议采用和营止痛汤(《伤科补要》)合续骨活血汤(《中医伤科讲义》)加减治疗,药用当归尾、赤芍、
川芎、陈皮、土鳖虫、醋乳香、醋没药、煅自然铜、丹参、骨碎补、泽兰叶、延胡索、苏木、盐续断、桑枝、桃仁。临床中也可选择具有相同适应证的中成药治疗。
(3)肝肾不足证(后期):治宜补益肝肾、疏经活络,建议采用壮筋养血汤(《伤科补要》)加减治疗,药用熟地黄、山萸肉、川芎、牡丹皮、当归、白芍、盐续断、威灵仙、牛膝、骨碎补、木瓜、天花粉、黄芪、煅自然铜、杜仲。临床中也可选择具有相同适应证的中成药治疗。
临床问题13:对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应用中药干预是否能够提高疗效?
推荐意见:对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医或西医复位固定治疗基础上,推荐口服补肾活血中药,改善腕关节功能。(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强推荐)
临床问题14:中药薰洗是否有利于桡骨远端骨折的康复?
推荐意见:中药薰洗有利于桡骨远端骨折的康复。中药薰洗能有效促进桡骨远端骨折后局部肿痛消退及腕关节功能恢复。(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弱推荐)
临床问题15: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僵硬,应用中药薰洗治疗是否能提高疗效?
推荐意见: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僵硬的患者,建议在手法复位和中西医内、外固定基础上加用中药薰洗治疗,以消肿止痛,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强推荐)
临床问题16:对桡骨远端骨折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是否更有益?
推荐意见:桡骨远端骨折经手法复位,中西医内、外固定治疗后,腕关节需进行必要的制动。建议早期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及功能锻炼,康复治疗应充分考虑损伤程度和骨折愈合情况,循序渐进,切忌使用暴力,避免发生骨折再移位和再骨折。(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强推荐)
并发症处理:常见并发症包括骨筋膜室综合征、骨折再移位、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感染、神经血管损伤、肌腱损伤、再骨折。
共识意见:骨折早期应注意观察患肢情况,应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药,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后,应及时采用手术切开减张治疗,术后口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药。骨折再移位导致关节面不平整者,可以通过金针拨骨或切开复位。后期发生关节僵硬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可通过理疗康复或手术处理,配合中药薰洗促进功能恢复。发生感染者,应使用抗生素和(或)清热解毒中药治疗,定时换药。神经损伤及肌腱损伤者,早期口服活血消肿、通经活络中药治疗,考虑神经、肌腱断裂时行神经探查、松解吻合术和肌腱缝合修补术。再骨折需进一步治疗,具体处理方法可参照相关临床实践指南,根据骨移位情况进行复位固定,配合活血通络、补益肝肾中药口服及活血消肿、通经活络中药薰洗,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
本指南将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并根据证据更新情况及时更新。
指南编写委员会
牵头专家:
成永忠(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王燕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朱立国(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执笔专家:
成永忠(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刘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聂伟志(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曹向阳(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河南省骨科医院),李多多(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指南讨论专家(按姓名汉语拼音排序):
白金广(南阳市骨科医院),白志强(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曹炜 (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曹艳霞(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崔书国(河北省中医院),崔书克(南阳市骨科医院),董继革(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郭盛君(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胡新永(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华国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贾学勤(南阳市骨科医院),姜红江(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姜俊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蒋科卫(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靳英辉(武汉大学),康庆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李培(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李盛华(甘肃省中医院),李绪贵(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 武汉体育学院附属医院),李永耀(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刘志成(首都医科大学),牛志军(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乔锋(西安市红会医院),桑志成(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沈潜(南阳市骨科医院),田文(北京积水潭医院),佟云(北京市丰盛中医骨伤专科医院),万春友(天津市天津医院),王斌(唐山市第二医院),王朝鲁(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王江泳(石家庄市第三医院),王金国(日照市中医医院),王金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王铠(泰州市中医院),王智勇(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河南省骨科医院),魏戌(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温建民(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吴连国(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谢杰伟(广东省中医院),徐海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华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于杰(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张力(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张雪华(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赵建勇(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赵勇(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朱书朝(南阳市骨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