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2010-01-15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2742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我院自2006年1月~2007年6月对78例伴有内科疾病的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笔者认为重视围手术期的护理,加强术后的康复训练,可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现将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6例,男21例,女35例,年龄65~87岁,平均71岁。Ga rdenⅢ型35例,Ga rdenⅣ型21例。明确的器官疾病史20例,其中高血压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5例,糖尿病4例,心律失常3例。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30例,全髋关节置换26例。按固定方法分为骨水泥型28例,混合型19例,非骨水泥型9例。
1.2 结果:经细致有效的护理和康复训练,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患者均恢复行走功能,生活能自理。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患者对髋关节置换术缺乏了解,担心自身不能耐受手术,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护士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的优点、康复过程及术中配合,同时介绍成功的病例,以减少患者顾虑。鼓励家属给予心理支持,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整,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协助医生做好术前检查如心肺功能、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同时行CT、B超检查。全面了解病史,在常规检查与特殊检查的基础上,配合医生对全身各系统进行调整。指导患者正确抬臀动作,方法是将健侧下肢屈膝,借助拉手架的外力抬臀。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教会其有效咳嗽,帮助患者定时做健侧肢体活动,协助其翻身、拍背,嘱患者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后予心电监护,观察患者体温、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予以氧气吸入。观察切口有无明显渗血,保持引流通畅,并密切观察引流液色、量、性质,如在短时间内引流量异常增多,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一般术后48h,引流量<50ml/h时,即可拔管。对伴有心、肺功能不全者,应控制补液量和输液速度,输液量1 000~2 000ml/d,输液速度50滴/min。如患者出现心慌、胸闷、心率加快,或出现下肢水肿等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糖尿病患者要监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或略高于正常值上限,指导患者进行饮食控制及药物降糖治疗,同时注意调整降糖药用量,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2.2.2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①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术后注意观察患肢皮肤温度、颜色、肢体肿胀程度、末梢循环情况等,鼓励患者早期进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活动,抬高患肢30°,促进静脉回流,术后当天起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防止静脉血栓形成。②假体脱位的预防:假体脱位是髋关节置换术的常见并发症。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穿防旋鞋,避免过度屈曲、内旋、内收、外旋,患者侧卧位时,两下肢间加用三角枕,搬动患者时注意保护患肢。③压疮、坠积性肺炎及泌尿系感染的预防: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定期协助患者翻身叩背,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痰液粘稠不易咯出时,应行雾化吸入。鼓励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多饮水,2 000ml/d,做好尿管护理。
2.2.3 康复训练:功能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被动和主动、等长和等张结合的原则。①术后第1天即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及踝关节跖曲背伸运动,并进行股四头肌和臀大肌、臀中肌的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s后放松,10次/d,5min/次。②术后3d开始做CPM运动。一般从20°~30°开始,2次/d,1h/次,以后增加5°~10°。此外,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直腿抬高训练,要求足跟离床20cm,在空中停顿5s再放下,如此反复,30~50下/次,3~4次/d。③骨水泥固定:患者术后第3天即协助患者下床,在床边站立,下床时患肢先下床,患侧上肢先扶拐,再健肢下床,健侧上肢扶拐,然后扶双拐站立。④术后1周可扶拐行走,走时患肢始终保持外展30°,护士或家属在旁守护以防意外。先用双拐再用单拐,单拐在健侧,上楼时先用健肢,下楼时先用患肢,要避免屈髋>90°。
3 出院指导
出院指导患者正确更衣,嘱穿裤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时患肢要伸髋屈膝,穿无鞋带的鞋。术后3个月内避免侧卧位,并保持患肢外展15°~30°,避免两腿交叉,不能坐低凳或下蹲,避免剧烈活动及登高负重。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