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后外侧腰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工作区域的解剖学研究
第一作者:顾昕
2011-10-11 点击量:2005 我要说
顾昕 贺石生 张海龙 刘碧峰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健康成人尸体标本的解剖和测量,对经皮后外侧腰椎间孔入路的椎间盘工作区域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方法 对25具尸体标本(年龄45~65岁,身高150~176 cm)进行腰椎椎间孔解剖学研究,首先在矢状面上测量椎间隙后缘高度(h),神经根与椎间盘平面的倾斜角(β),神经根后缘与椎间盘最后缘水平距离(d),椎间孔在上、下终板平面上的神经根后缘与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外缘的距离(a1,a2);去除关节突后显露神经根与硬膜,冠状面上在上、下终板平面上测量神经根内缘与硬膜外缘的距离(b1,b2)。结果 在椎间孔矢状面和冠状面上椎间盘区域分别为两个“梯形”。矢状面上测量参数:h为(7.0±1.1) mm,β为77.6°±8.4°,d为(3.4±2.3) mm,a1为(9.4±2.2) mm,a2 为(10.8±4.6) mm。冠状面上b1 为(9.9±2.7) mm,b2为(17.7±2.1) mm。除神经根倾斜角度(β)逐渐缩小外,其余参数均随腰椎节段而逐渐增大。结论 后外侧腰椎间孔入路的椎间盘工作区域可模拟为由矢状面和冠状面“梯形”所合成的立体结构。通过对立体结构解剖的研究比较可以指导临床操作,如椎间孔镜工作通道的大小及椎间孔穿刺针角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