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加压髓内钉与普通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2011-10-28 文章来源: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 李文锐 张恒 蔡广荣 欧光信 点击量:2080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目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高能量物理损伤逐渐增多以来,股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由钢板的偏心固定逐渐转变为髓内钉的中心固定,其效果优越性也逐渐凸显出来。随着对髓内钉的术后跟踪了解,骨折术后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并发症也表现出来。因为静力固定的并发症逐渐增多。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持续加压髓内钉(continousautomaticcompressionintramedullarynail)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通过与传统的交锁髓内钉在生物力学方面的比较,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和操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选取成人防腐尸体股骨10对,试验前,剥离股骨上软组织并进行几何测量,逐一用骨密度测量仪测量股骨干中部骨密度,扫描平面为股骨干中部及轴线垂直的平面。按Klemerman法模拟股骨干中部骨折,一组(对照组)用普通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另外一组(实验组)用持续加压髓内钉内固定。在股骨远端固定,模拟单足独立负重。并给予轴向扭转、轴向压缩负荷和四点弯曲实验;在骨折端间置入有应变片铁环,使铁片的上下两端与骨折端密切接触,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所有数据使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判定两种固定方法的力学特征异同,同时测出骨折端之间的压力大小。
    结果 两组标本在扭转过程中持续加载10N 的轴向负荷,两个扭转方向的最大力矩均为8Nm,若加载过程中的扭转位移超过70°时的扭矩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标本在轴向压缩实验前负荷为5N,加载最大负荷为750N,测试3个周期,若加载过程中骨折部位短缩移位超过4mm 的载荷下的相对位移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标本在4点弯曲实验加载最大负荷为300N,冠状面和矢状面每个弯曲方向均测试3个周期,若加载过程中弯曲移位超过20°为力学失败,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比较两组标本骨折端间的应变铁片的应变量,计算出两组标本骨折端间的压力,两者间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采用持续加压髓内钉与普通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股骨干骨折时,二者的生物力学性能都能满足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需要,并且持续加压髓内钉在术后给予骨折端持续的压力,使骨折端保持紧密的结合;同时改静力固定为动力固定,减少骨折端因骨质吸收而导致的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减少患者在行改静力固定为动力固定的二次手术,减少了患者的痛苦,降低感染机会,减少了患者的治疗费用,因此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