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重建胫骨前肌在评估两种压力模式对大鼠深部组织损伤中的应用
2011-10-31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彭佳华 王维平 刘江辉 黄勇 郑光辉 王淮玲 王洁 点击量:2144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目的 应用大鼠受压胫骨前肌连续切片获得的二维图像进行整体及损伤区三维重建,定量评估两种压力模式下的压力-损伤效应。
方法 取10~12周龄SD大鼠20只,雌雄不限,体重280~300g,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n=10)。于一侧后肢取0.12cm2大小胫骨前肌部位,实验组给予间歇渐变性压力8.0~21.3kPa,对照组给予持续性压力13.3kPa。每施压2h间歇30min为1个周期,重复3个周期后终止施压,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施压完成后24h大体观察受压部位皮肤及胫骨前肌,并取材连续4μm 厚切片,HE染色后行二维图像采集,ImageProPlus6.0图像采集分析系统进行全景图拼接及坏死、损伤区域轮廓定义划分,Photoshop8.0.1绘图软件图像配准,输入Mimics1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获得胫骨前肌、损伤区三维图像及各自体积、表面积。
结果 两组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施压完成后24h时皮肤均无溃疡发生,受压皮肤和胫骨前肌均有不同程度水肿及压痕,其中对照组皮肤出现不褪色红斑。两组胫骨前肌标本共获994个切面,三维重建显示对照组损伤较明显,范围广且穿透于整个胫骨前肌,并沿胫骨骨面分布;实验组损伤区域较小,宽度与施压面积相似。两组胫骨前肌体积和表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损伤区体积和表面积均较实验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三维重建可评估完整组织内病理变化,为力学性能在受压组织内的分布提供直观依据;与持续性压力比较,间歇渐变性压力可以减少深部组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