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颈椎后路广泛椎板减压术后的脊髓后移的临床意义

2011-11-30 文章来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姚晓光 点击量:2996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目的 对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主要是颈后路椎板减压术,即自颈3到颈6-7椎板切除以使脊髓后移位来解除其前部的压迫,其理论依据是通过扩展颈椎后方空间使颈段脊髓后移而躲避来自前方的压迫。然而为追求脊髓后移效果,过大的手术减压范围不可避免地造成颈椎稳定性的破坏。轴性症状(axia1symptom,AS)是指颈和肩背部疼痛、酸胀、无力、僵硬和活动受限等症状,在体格检查中有明显压痛点及肌肉痉挛,是颈后路减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脊髓后移位是否有临床意义尚存争议,脊髓后移位距离与术后轴性症状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脊髓后移位距离、颈椎曲率指数,神经症状改善情况以及轴性症状的发生率进行观察研究,对比颈后路椎板切除术前与术后患者的脊髓后移位距离、曲率指数及康复情况等,旨在探讨颈后路椎板切除术后患者恢复程度与脊髓后移位距离有无明显关联。探讨颈后路椎板切除术后脊髓后移位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 call spondy1otic myo1opathy,CMS)的临床意义。
    方法 2003年7月~2008年6月,回顾性分析65例于我院行颈后路椎板减压手术的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59例,女6例;年龄40-75岁,平均58.4岁。分别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54例)或全椎板切除术(11例)。通过MRI比较其术后的脊髓后移位距离。根据患者术后脊髓后移位的距离不同将其分为三组:A 组脊髓后移距离≤2mm;B组脊髓后移距离>2mm 且<4nmm;C组脊髓后移距离≥4mm),对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 评分、颈椎曲率指数(curvatureindex,CI)、轴性症状(axialsymptom,AS)的严重程度及其他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20~55个月,平均31个月,术后12个月进行MRI复查。JOA 评分恢复率,A 组患者为63.1%±16.9%,B 组患者为59.5%±22.3%。C 组患者为54.3%±9.8%,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 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丢失指数为3.2%±2.4%,B组患者为3.1%±2.7%,C组为4.2%±3.13.1%±2.7%%,三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 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18.2%,B组为36.7%,C组为53.8%,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颈后路椎板切除术后脊髓后移位程度与病人术后恢复程度无明显联系。脊髓后移位与术后曲率指数亦无明显关联。脊髓后移位与术后轴性症状的程度存在相关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