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来自地震灾区的首批193名伤员抵达南京。我院骨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唐天驷教授接到省厅通知后,于上午9时30分第一时间赶赴南京。根据卫生部统一部署,省卫生厅成立了医疗救治专家组,唐天驷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
6月5日,是四川29名伤员到医院的第十天。这批病人的恢复情况怎样,应该如何对他们做下一步的治疗,今天,省地震灾区伤员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唐天驷教授、苏南分组组长杨惠林教授带领医疗小组在赈灾病区进行大查房 ,对29位病人逐一做详细的检查。
唐天驷教授介绍,转运来的29位病人中,多数是病情较重的,有12位病重病人,其中有一位危重病人。这批病人的特点:一是送来的病人多发伤多,有19个病人属于多发伤;二是危重病人多,年纪大的病人多,截肢的病人多;三是病人普遍抵抗力低,创面大,伤口感染多,皮肤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和感染;四是部分病人除骨折外,自身还存在高血压、糖尿病、腹主动脉瘤等内科夹杂症,病情复杂。
杨惠林教授告诉我们,这批伤员总体上恢复得都很好。“这些幸存下来的伤员,大多是多发性骨外伤。由于长时间营养不良,许多人身体虚弱,甚至贫血,另外经历过灾难的他们,精神状态也非常不好。经过十天的住院诊疗后,需要对病人逐一再次检查,对于病情较重的,需要制定下一步对应的诊疗方案。”
地震灾区伤员中,骨折损伤的发生率极高。因此,当得知接收伤员的消息后,杨惠林教授高度重视此次医疗救助的组织工作,提前一周召开了全科会议,听取大家的意见,合理有序地部署了各自的任务,全力配合医院的接收工作。全科人员热情高涨,大家都严整以待,做好了迎接伤员的准备。科室安排了11个医疗诊治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医生、一名主治医师和两名住院医师组成。
在院领导的有序安排下,来自四川灾区的29名伤员及其陪护家属全部安全有序地到达相应的病床。所有伤员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口,许多创面较大、污染重、渗液多。有10位病人的创面都大于10cm,需要进行细致的消毒、清创、换药工作,伤口分泌物均要进行细菌培养,不少患者骨折石膏需要更换。因此接诊过程中,伤口换药和处理的工作量很大。但是骨科的各个医疗小组,不怕苦,不怕累,及时地给予了处理。对所有病人进行逐一全科讨论,商定各位伤员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由各床位医生详细记录科内讨论的意见。对一些需要其他科室会诊的复合伤病人,安排相应专家及时会诊。所有需要做影像学检查的病人,由床位医师专门陪同,确保病人检查途中的安全,并能够在第一时间明确检查结果。接受病人的24小时内,所有病人均得到进一步明确的诊断,特别是其中9名病人都得到了明确的补充诊断,保证了伤员能尽快得到最适当的治疗。
在接诊伤员后,骨科各个治疗小组齐心协力,全身心投入诊治工作。骨科权威专家、已70多岁的唐天驷教授也在第一时间赶到赈灾病区,指导医生的诊治工作。61岁的孟秀良,多发伤,当时受伤非常严重,有右髋关节脱位,右尺骨鹰嘴骨折,右肩胛骨骨折;右第5肋骨骨折伴肺挫伤,鼻骨骨折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呼吸功能;受伤后又有哮喘病发作,右下颌骨骨折导致进食困难,身体十分虚弱。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都在90%以下,医生马上就给予吸氧、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病人呼吸功能才得以纠正。
64岁的温元桂,右足开放性损伤,右跟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右足第l、3、4、5跖骨骨折,右足伤口较大,骨折损伤严重,伤口污染十分重,而且右足的血运不佳。经唐天驷教授、杨惠林教授会诊和讨论,一致认为应尽早实施右足开放性截肢术,若不及时手术就存在感染危险,将严重影响腿部功能,甚至危及生命。治疗方案制定后,医生迅速为其进行术前准备,在接诊第二天下午即对其进行了手术。她也是苏州接收病人中最早得到手术的伤员。目前她病情已经稳定,术后伤口引流通畅。
77岁的范大本患者,右侧尺桡骨粉碎性骨折术后,右前臂皮肤缺损植皮术后,患者有腹主动脉瘤,经过腹部彩超和c1A检查明确了诊断,瘤体达6cm左右,腹主动脉瘤有破裂可能,其后果非常严重。经全院专家会诊讨论,患者目前病情不适宜手术干预,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和血压。经过医生严密细致的观察,患者目前病情稳定,无特殊的不适。
在整个过程中,除了各个医疗小组的及时、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