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hb_561024 #1也是一个不全文章 后部没有 有什么意义
于峥嵘教授谈:脊髓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2010-03-12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点击量:1570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脊髓受压疾病如颈椎病等较为常见,而交通、工业、建筑业等不断发展,交通事故、坠落伤、摔伤等所致的脊髓损伤日益常见,脊髓损伤及其继发损害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本文就脊髓损伤的诊治进行综述。
一、病因与病理
病理改变可分为四级
(1)脊髓横断,见于严重的脊柱骨折脱位、火器性椎管贯通伤、锐器伤割断等。
(2)完全性脊髓损伤,大多数在最初6~8 小时内,脊髓虽然中心出血、水肿,但尚未坏死,周围白质尚好,为治疗之黄金时期。完全性脊髓损伤的继发损伤, 如水肿、微循环障碍、自由基、神经递质改变是进行性的,直至脊髓坏死。早期治疗有可能抑制继发损伤的进展,从而获得某些恢复。
(3)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虽然在组织学上也是脊髓中心出血、水肿等,但损伤本身较轻, 其继发损伤也较轻,非进行性,具有可逆性自行恢复,但灰白质中可有部分坏死软化灶, 故不能完全恢复。对其继发损伤的治疗, 特别是较重的不全瘫, 是更有益的。
(4)脊髓轻微损伤, 临床为脊髓震荡, 组织学上可见灰质中有小灶性出血及神经组织退变, 但不形成坏死灶, 可自行完全恢复,在组织学上,不遗留异常。
从病理原因看, 除脊椎骨折脱位致脊髓的损伤(挫伤) 外,还存在着: (1)脊髓压迫损伤,例如:骨折块或脱位,持续压迫脊髓。(2)脊髓缺血损伤, 例如: 因脊柱损伤而损伤脊髓前、后动脉或根动脉, 则可致缺血损伤。供养脊髓之动脉可发生血栓阻塞, 甚至血栓蔓延扩大向上、向下致脊髓多节段缺血损伤,而难于恢复。此外脊柱损伤后特别是发生脊髓损伤者, 脊柱的稳定性多已丧失, 在急救与搬动过程中, 可因脊柱不稳定而加重脊髓损伤, 使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截瘫, 加重成为完全性脊髓损伤(完全截瘫)。
二、临床检查
脊柱脊髓损伤病人的临床检查包括:
1. 神经学检查:
包括感觉(截瘫)平面、瘫痪之肌肉(按肌组)、会阴部感觉与肛门括约肌有无收缩。完全截瘫与不完全截瘫,取决于肛门会阴区感觉有无与括约肌有无自主收缩,会阴部无感觉存在且肛门括约肌无收缩者为完全截瘫,不完全截瘫则可按Frankel分级。截瘫平面依感觉障碍(减退或消失)平面,运动则以Ⅲ级肌力之肌肉或肌组为损伤平面,因大多数肌肉或肌组均由2个或2个以上神经根支配, 当各神经均健全,则肌力在Ⅳ级以上,如有1神经根之节段损伤,则该肌仅有其上位1个神经根支配,肌力在Ⅲ级或以下,则损伤平面即在支配该肌的下位神经节段。为了便于伤后与治疗结果进行神经学比较,建议应用评分制,感觉(触、痛) 分为正常(2 分)、减退或障碍(1分)、消失(0 分) ,运动按损伤平面以下各肌肉(肌组) 的肌力(0~5 级法)之和计算, 最终评价主要以运动评分计算。
2. 影像学检查:
(1) X线平片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对于判断脊椎损伤类型, 提供可靠的依据。对爆裂骨折。
(2)CT可明确显示椎管被骨折块突入所侵占的面积,作为估价脊髓受压迫的参考及手术减压入路选择的依据。
(3)磁共振(MRI)检查可对脊髓损伤提供最直接而有价值的资料,在脊椎方面可显示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后纵韧带、黄韧带损伤及出血情况、骨折脱位情况。在脊髓方面, 急性脊髓损伤分为出血型(伤段内低信号,周围高信号),水肿型(伤段高信号)及混合型(低高信号混杂),以水肿型预后较好。脊髓损伤晚期,MRI以T1 加权像为主要参考,脊髓信号正常,但受压迫者,为不全截瘫,减压后常恢复良好; 脊髓混杂信号(不均),髓内囊腔者常为不全截瘫,前者减压后可进一步恢复,而后者多无恢复;低信号增粗,很低信号,脊髓变细萎缩,脊髓断裂皆为完全截瘫,且无恢复。
3. 诱发电位检查:
可对脊髓损伤程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完全脊髓损伤的体感诱发电位(SEP)皆引不出(97.8%),不全脊髓损伤的SEP表现为潜伏期延长与波幅降低。在急性脊髓损伤,伤后12小时SEP引不出者,多为完全截瘫,而可引出SEP者, 则预后较佳。
(1)在颈脊髓损伤, C4平面完全损伤正中、尺、桡神经SEP皆引不出,C5节段存在,正中神经SEP可引出,但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C6节存在,正中神经SEP可引出,有1/ 3正常,桡神经SEP可引出,但不正常, C7节存在则尺、桡神经SEP可引出,但不正常,正中神经SEP半数以上正常,中央脊髓损伤的SEP皆可引出,但尺神经受累严重。 (2)胸腰段(T12~L1)脊髓与腰骶神经根混在,脊髓、圆锥与神经根的损伤程度常不一致。脊髓与神经根皆完全损伤者,股、胫、腓神
请登录|注册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