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袁跃华 #1未完待续?
骨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2010-08-10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2160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骨囊肿是常见的骨的良性类肿瘤疾患,多发生于青少年,通常发生于20岁以前,3~14岁为高发年龄。四肢长管状骨为好发部位,其次为髂骨、跟骨及距骨。在骨骼发育成熟后,该病有自愈倾向。骨囊肿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病理性骨折为患者常见就诊原因。
骨囊肿在发生病理性骨折后,通常能很快愈合,愈合后囊肿继续出现并逐渐发展,造成病变部位再次发生病理性骨折。恩内金(Enneking) 外科分期系统通常将骨囊肿定位为1 期肿瘤。
组织学特点
骨囊肿的典型病变部位是长骨的干骺端区域,病变通常呈中心性,沿骨的长轴生长。
病灶内的骨膜有一层囊壁,不断分泌液体,形成的压力致使皮质内侧骨质被吸收,同时外骨膜不断形成新生骨,新生骨形成新的包壳包绕病灶,长时间演变使病变所涉及的骨皮质变薄、膨胀。
骨皮质菲薄、质脆,内衬或薄或厚的软组织膜状物,刮除后囊壁光滑,病灶内为淡黄色液体。
影像学特点
X线片
对于骨囊肿的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是最主要的检查手段,表现为长骨干骺端中心性溶骨性破坏,向骨干侧延伸,病灶内基质均匀,低密度,无矿物化组织,边界清晰。可见骨皮质明显膨胀、变薄,皮质外多无骨膜反应。当出现病理性骨折时,可见在连续骨膜内骨折片所呈现的“折页征”,脱离骨膜的骨折片掉入病灶内形成的“落叶征”。长骨以外部位的骨囊肿在X线片上无特征性表现。
发病年龄不同,病变距骺板的距离不同。通常将骨囊肿分成活跃期和静止期两种类型。活跃期是指病灶邻近骨骺板<1 cm且患儿年龄通常<10岁。静止期则指患儿年龄较大,病灶距骨骺板之间有较厚的松质骨。采用刮除植骨术治疗活跃期骨囊肿,患者的复发率很高,而且影响骨骼正常发育。
CT检查
CT在确定病变范围方面优于X线片,可以更清晰地见到骨皮质变薄、膨胀,部分区域的骨皮质有断裂现象。无骨膜反应,病灶内基质均匀,CT值接近水,且不为造影剂所强化。如有病理性骨折,“折页征”和“落叶征”表现得更明显。
治疗
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病灶愈合,预防再次发生病理性骨折。然而,进行常规刮除、植骨治疗的效果并不使人满意,文献报道的复发率为30%~40%,高于骨囊肿活跃期及既往有术后复发史患者的复发率。如果采用广泛切除囊肿的方法,虽然降低了复发率,但大大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率。
在1973年斯卡列蒂(Scaglietti)首先报告了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注射治疗骨囊肿有良好效果以前,该方法已在临床上广泛采用。Scaglietti 等和迈尔(Mylle)等报告,应用类固醇治疗骨囊肿,有效率可达到90%,哈希米内贾德(Hashemi-Nejad)等报告的有效率为75%。
对于骨囊肿形成的病因有很多推测,目前研究结果提示,可能是由于囊腔闭合压力略高于骨髓内压、静脉回流受阻所致的骨内滑膜囊肿。由于类固醇类药物具有抗炎、抑制渗出的作用,可减少骨囊肿的漏出液,有利于愈合。另外,多次穿刺抽吸可降低囊内压力,增加回流渠道,且因为抽吸使骨髓血漏入囊腔,带来大量成骨细胞,有利于骨化,可进一步促进囊腔的骨质愈合。反复穿刺灌洗可将病灶内对骨质有破坏作用的生物介质,如溶酶体酶、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介素等冲出,有利于骨质修复及增生。
传统的手术刮除或切除囊壁联合植骨治疗增加了手术创伤及并发症发生率,而且患者复发率很高,多次手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医疗费用。
骨囊肿属于骨的良性类肿瘤疾病,随着骨骼发育成熟,病变通常能自愈。因此,意大利学者坎帕纳奇(Campanacci)建议,90%
请登录|注册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