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lon 骨折术后踝穴形态改变与踝关节功能相关性研究

第一作者:洪建军

2012-05-14 点击量:1636   我要说

洪建军 代风波 裘超 卢晓郎 余可和 郭晓山

摘要  目的 探讨Rüedi-Allg?werIII型pilon 骨折术后踝穴形态改变与术后踝关节功能的相关 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 年1 月至2010 年1 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7 例Rüedi-Allg?werIII型 pilon 骨折患者, 男20 例, 女27 例;年龄21~65 岁, 平均43 岁;随访时间18~24 个月, 平均21 个月。在末 次随访时所摄X线片上测量如下指标:(1)踝穴高度, (2)踝穴宽度, (3)踝穴深度, (4)踝穴冠状位角度, (5)踝穴矢状位角度。根据Mazur 等评分方法, 对末次随访时患侧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并分组, 其中优组 28例, 良组11 例, 可+差组8 例。通过对47 例患者患侧与健侧踝穴五项指标的比较及对三组间各项指 标患侧与健侧差值比较, 分析踝穴形态改变与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显示47 例患者患侧与健侧踝 关节各项指标比较, 除踝穴高度无统计学差异外, 踝穴宽度、深度、冠状位和矢状位角度比较, 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优、良、可+差三组踝穴各项指标患侧与健侧差值比较, 除高度差值与评分无相关外, 余四 项差值均与评分呈负相关, 随评分等级降低差值变大, 说明术中踝穴宽度、深度、冠状位及矢状位角度 的处理与术后踝关节功能显著相关。 结论 Rüedi-Allg?werIII型pilon 骨折患者术中踝穴宽度、深度、冠 状位及矢状位角度的解剖复位对术后踝关节功能有显著影响, 故术中应尽可能恢复踝穴的解剖形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