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血液管理的经验与成果

2011-02-16 文章来源:北京协和医院 沈建雄 彭慧明 点击量:4129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沈建雄 彭慧明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

一、前言

  1998年到20057年间,我国无偿献血率从22%上升至95.6%,自愿无偿献血率从5.5%上升至84.8%,血液安全显著提高。但伴随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临床用血量正急速上升,年均增长率超过10%。与之对应,我国人口献血率仅为0.84%。而世界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献血率分别是4 .54%和1 .01%依然存在的问题如下:1)我国尚未完全消灭有偿献血和职业卖血现象;2)美国因输血传播的HIV2003年已降至1/800,000,而我国HIV感染途径中经采供血传播HIV者仍高达5.1%,联合国估计,2005年底我国经采供血感染HIV者达5.5万人,输血相关的诉讼时有发生;3)由于自愿无偿献血比例上升,我国一些大城市每年7~8月(酷暑)和12月到来年2月(严冬)会发生季节性血荒,而冬夏季往往是骨科脊柱矫形手术的高峰期;为了达成合理用血,无血医疗的目标,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积极广泛地在围手术期开展血液管理。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就是指在围手术期的各个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或联合使用多种技术进行血液质和量的保护,减少失血。具体措施包括: ①手术前详尽规范评估患者失血危险因素,减少意外输血机率;③手术前预存自体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的应用增加储备; ④提高手术技术,严格止血减少术中失血;麻醉手术中进行合理的急性血液等容稀释及手术野自体血的回收再利用; ⑤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⑥大力提倡和普及成分输血,避免或减少全血的输入; ⑦提高麻醉管理水平,联合使用控制性低血压麻醉技术; ⑧提高手术技能,减少术中失血及良好的止血;⑨血液保护及止血药物的合理使用;⑩手术后体腔或切口引流血的处理回等。(图 1

二、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输血指征是血液管理的核心,合理用血首先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改变不合理的传统输血观念,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传统的输血指征(Hb < 100 g/ L ,Hct < 0. 30) 已经受到质疑。有作者对因宗教原因拒绝接受异体血的手术病人术前贫血程度与病死率的关系进行调查发现, Hb 80100 g/ L时病死率是0 , Hb > 100 g/ L 时病死率为7. 1 % Hb< 61 g/ L时的病死率达61. 0 %。这表明适度的血液稀释反而对手术病人有益,输血的目标没有必要将Hct 提高到“正常”水平,Hct 达到0. 30 就不必输血。

输血的首要目的是增加携氧能力来满足组织对氧的需求。因为正常人的携氧能力大约是需氧量的4 倍,所以只要血容量正常,尽管血液稀释后携氧能力下降,但在一定限度内不会影响组织供氧。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 的输血指南规定:Hb > 100 g/ L ,一般不必输血;Hb < 60 g/ L 需要输血; Hb 60100 g/ L 时,结合病人心肺功能情况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的可能而定。2000 年我国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则规定:Hb > 100 g/ L 一般不必输血;Hb < 70 g/ L需要输血;Hb 70100 g/ L ,应根据病人的贫血程度、心肺功能情况、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而定。HbHct)是输血指征的“眼睛”,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率先配备床旁Hct/Hb监测仪、术中和术后床旁监测(point of care samplings)以更好掌控失血情况。我们的经验是只要病人血压,氧饱和度、心率、心电图好,尿量好,末梢温暖,说明器官灌注和氧合充分,Hb水平在7g/dL~8g/dL是完全可以被病人耐受的。

严格把握输血指征还需提高临床医生对同种异体输血相关风险的认识。目前,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输血相关过敏反应相对常见,输血相关感染风险(HIVHBVHCV)也依然存在。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新的风险不断有文献报道。这都值得临床医生警惕。

笔者本人对于输血指征的把握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开始时因为担心患者贫血会对康复不利往往降低输血指征,而我院严格的输血管理制度在审核时往往予拒绝。逐渐适应并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后,并未发现患者康复与轻度贫血明显关联。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患者无血医疗要求的提出,促使我们主动去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三、术前:患者的选择和准备及术前预存自体输血

  基于血液管理观念的确立,手术医生在门诊评估时不仅要考虑手术指征与禁忌,也将红细胞储备及失血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置于相当重要的位置。改善患者术前红细胞计数包括术前贫血的早期诊断及纠正。老年人中缺铁性贫血和慢性炎症及退行性病变相关的贫血常见。最好能经常检测和进行病因治疗。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铁剂是增加术前红细胞计数的一项昂贵但效果显著的措施。有学者认为,最适于给予EPO的患者群体仍需进一步研究确定。我们对术前贫血患者常规口服铁剂;对于适宜于术前预存自体输血(preoperative autologous blood donation PABD )予EPO及铁剂。具体剂量用法见后详述。

  术前应该复习患者凝血状况。在择期或非急症手术前应该停用抗凝剂(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斯匹林),或在抗凝剂作用消退后再行手术。华法林的作用可持续几天,氯吡格雷可能持续一周。维生素K或华法林拮抗剂可避免新鲜冰冻血浆(FFP)的使用。 术前抗纤溶治疗不是常规,但可用于大出血高风险病人(如再次心脏手术)。另外,骨科患者往往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它能影响凝血功能,术前需合理停用。

  我们对骨科大手术尤其是失血较多的手术还有一项术前全科查房制度,群策群力,科学把握手术指征及制定手术方案。对考虑输血量大于1200ml的手术需科主任签字同时报院医务处备案。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这对减少输血尤其是意外输血机率大有帮助。

PABD是减少输血的另一种技术。PABD的实施需要一个复杂的机构包括众多医疗人力和患者足够有效的骨髓反应。反对PABD的另一个基本争论是由于不确定的等待时间或术前缺乏足够的时间。最近有评估PABD成本-效益比率的大样本研究,决策树分析显示预储备2单位自体血可节省最多异体输血而花费增加最少。依据美国血库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 AABB)的相关指南,患者选择标准如下:1)一般状况良好,无心肺脑肝功能不全和凝血障碍;2)菌血症是采血的绝对禁忌(即使在4储存条件下,细菌仍可繁殖)3)无抽搐病史;4)血红蛋白大于110g/l,HCT大于33%;5)对年龄无限制,有血液中心将年龄限制在16-65岁。对于儿童能否行预存自体血取决于其静脉条件及合作程度;体重也无特殊要求,但每次采血量控制在估计总血容量的10%~15%。普遍认为在术前自体采血的同时应用EPO 可能有益。补充外源性EPO 能促进采血后人体骨髓的造血,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提高Hb 和血细胞比容(Hct) 。可于手术前2 周开始应用,每次皮下注射EPO 300 u/ kg,每周2-3次。及时补充铁剂、维生素C、维生素B 和叶酸,同时应改善全身的营养状态。

  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骨科选择33例行后路器械矫形融合术的脊柱侧凸患者接受了术前预存自体输血,作为研究组;另138例同期由同一大夫主刀的患者除术前未行预存自体输血外,其它条件如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与研究组相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术中均常规使用术中自体血回输。结果PABD组平均预存血量为360ml,围手术期仅2例(2/33)输异体血(共输RBC 4U),术前平均住院日7天;对照组围手术期异体血平均输入量为280ml,输异体血比例为52%。术前平均住院日8.4天;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预存自体输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节约血源及费用的输血方式。可减少异体血输入量,避免其并发症。联合应用术前自体血预存和术中自体血回输可大大减少甚至无需异体血输入。

四、术中:减少围手术期失血、急性血液稀释输血及术中自体血回输

  骨科医生应用仔细的外科技术来止血以减少术中失血。对手术过程中每个细节的重视尤为重要。包括手术后体位,患侧肢体抬高,麻醉方式的选择,术中患者体温的维持,止血带的使用等。一些外科技术,包括氩气刀、电灼术、双极电凝止血、局部使用止血纱布等,均能安全有效的减少输血。在麻醉科大力配合下,术中控制性降压麻醉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已大力开展。

  手术病人术前往往存在容量丢失和不足,而术中、术后更会丢失容量,因此病人容量储备是维护循环的前提,树立容量第一的观点可以降低术中输血风险。血液稀释是容量治疗的延伸,对大手术而言,麻醉下对病人采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或高容血液稀释,使病人术中出血为贫血之血,减少体内全血的丢失,可做到开源节流,维护循环功能,而血液稀释本身可以改善循环,增加组织氧供和氧合。我们已在部分脊柱矫形患者中使用该方法,大大减少了输异体血比例。

  尽管手术技术和术中用药方面有巨大的进步,但骨科手术中失血量仍然较大。术中血液回收(cell salvage, CS)在大有可为,它通过减少术中丢失血量以减少异体输血。我们在符合条件的脊柱矫形患者或估计失血量大于400ml的骨科大手术中全部使用术中自体血回输器。以先前未使用该技术的患者作为历史对照组,术中自体血回输显著减少了术中失血量及异体输血率。

五、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及伤口引流的改进

  骨科手术后创面渗血量较大(如脊柱后路手术,关节成形术或关节翻修术)。对术后伤口引流处理的观点有三:1)“堵”,不放置引流;认为放置引流并不能降低血肿形成率与伤口渗出。同时增加了术后失血,从而提高了异体输血率;2)“疏”,放置引流;认为放置引流可减少术后瘀斑与渗血,同时缓解患者对伤口渗血的心理负担;3)“变废为宝”。行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既可以减少术后伤口瘀斑渗血又可减少异体输血。我们对此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2009年10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骨科选择20例因双膝骨关节炎行一期双侧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患者作为研究组患者平均年龄67岁(49-74),观察时间>30天,术中使用止血带,术后PCA镇痛24-48小时,引流拔除时间24-48小时,术后低分子肝素预防DVT。流侧平均引流240ml;两侧肢体直径,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屈曲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非复杂TKA不放置引流能显著减少术后引流;减少术后失血;同时不增加相关并发症。

  2005年6月至2005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骨科选择接受后路矫形术且放置肌层下引流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42例作为研究组。另接受后路矫形术且放置皮下引流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63例年龄、性别比例、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术中出血量以及术中输血量比较等与研究组相似,作为对照组。结果:皮下引流组患者平均引流量为39.33ml(0-298ml),术后平均输血量为浓缩红细胞0.38U(0-4U),术后平均发热天数为4.21天(2-9天),体温峰值为38.45℃(37.4-39.6;肌层下引流组患者平均引流量为790.00ml(100-1780ml),术后平均输血量为浓缩红细胞0.88U(0-6U),术后平均发热天数为3.45天(1-9天),体温峰值为38.15℃(37.4-3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皮下引流组与肌层下引流组相比,伤口敷料更换频率增加(P<0.05),但出院时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非复杂脊柱侧弯矫形术后放置伤口皮下引流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且并不增加术后伤口并发症以及再手术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20051月至200612北京协和医院骨科选择136例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患者接受了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器,作为研究组;另116例先前TKA患者除未行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外,其它条件如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与研究组相似,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间术前和出院时的血红蛋白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输异体血的比例在单膝置换时,未回输组为27.3%,回输组为14.3%。在双膝置换时,未回输组为85.2%,回输组为45.1%结论:使用自体血回输器可以减少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输异体血的比例和输血量。

六、围手术期药物干预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的药物干预策略包括两方面,一是增加红细胞储备,包括治疗贫血原发病,EPO,铁剂的使用;二是减少出血,包括相关止血药物的使用;有关EPO在骨科手术中的使用文献报道相当多(图1),使用策略已在前文描叙。

  先前由于止血药物一定程度的滥用及医患双方对于术后DVT的担心,止血药物逐渐在我科弃用。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我们复习2009年美国麻醉医生学会输血指南,其中指出术中大出血时,支持使用抗纤维蛋白溶素或表面止血剂如纤维蛋白胶或凝血酶胶。抗纤维蛋白溶素(如氨甲环酸、6-氨基己酸)可抑制过分纤溶和血小板功能不全。我们自己进行的META分析也表明:氨甲环酸能大大减少脊柱手术失血,同时DVT无明显增加。氨甲环酸术中即可开始使用,因其半衰期短,故应持续泵入或重复多次给药;依据以上,我们在180余例后路脊柱矫形患者(平均年龄17岁)中使用了氨甲环酸以减少失血,剂量为术中30mg/Kg体重;术后30mg/kg Bid至引流管拔除。初步观察结果显示氨基环酸的使用能大大减少围手术期失血。

七、总结

  血液管理的益处已非常明确,血液管理的措施又是综合性的,在大多情况下,仅靠单一措施往往效果不显著。应结合病人的情况、手术情况、现有的技术和设备条件等选择安全可行、操作方便的方法,科学合理地采用联合技术,力求达到最佳效益。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


                        

 

图1 骨科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相关事项


图2 骨科手术EPO使用的文献回顾


图4 EPO的药理学作用示意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