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摇篮到坟墓:“全民医保”结论为何广受质疑?
2012-07-30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点击量:1353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援引权威的“医改三年总结报告”的结论来描述,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成果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从社会满意度来看,城乡医疗保障的美誉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正是由于这种渐进性、初步性的医保状况的存在,人们很难接受过于乐观的结论。这样的社会心态,应该不难理解的。
近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贵阳表示,我国基本医保已覆盖96%的人群,已跨入具有全民医保制度国家行列。陈竺部长的这一表态被媒体报道之后,在网上引起了一边倒的批评。不少人从亲身经历出发,对现行医保制度表达了不满情绪。
中国有着特殊的社会现实,中国的医保制度注定要以“中国式解决做法”。只要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为首要目标,把人民满意度作为检验制度建设的重要尺度,医疗体制改革就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客观来看,陈竺部长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果的介绍是真实而公允的。比如,三年来公共卫生投入达到创纪录的1.5万亿,高达96%的国民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所覆盖,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完善,一些和环境因素相关的疾病得到控制等。从坊间舆论看,也很少有人对以上数据表示怀疑,批评的声音则主要集中在“跨入全民医保国家行列”这一结论上。全民医保究竟意味着什么,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三年跨越又有哪些具体表现,似乎是人们的一个普遍疑问。
说到全民医保,人们很容易想到那些高福利国家。比如,在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英国导演就用童话般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英国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美妙之处。从诸多资料看,英国、瑞典、芬兰等国家所实行的全民医保制度,既有法律的全方位保障,又有制度、文化和资源的现实依托,“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模式让公民享受到了免费程度最高的医疗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在这些全民医保国家似乎得到了最好的呈现。
如果把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与上述传统的全民医保国家做简单类比,结论当然是令人沮丧的。我国的医疗保障覆盖面虽然高,但现实中自费病人却居高不下,公民个人须负担的费用比例也比较高。基本药物制度虽逐步确立,但治疗疾病必须要用、却又未纳入医保的药物还相当多。城市与乡村在医疗服务方面差距明显,公民的均等化医疗保障有待完善。医疗资源配置不理想,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仍然存在,因病返贫的例子屡见不鲜。援引权威的“医改三年总结报告”的结论来描述,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成果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从社会满意度来看,城乡医疗保障的美誉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正是由于这种渐进性、初步性的医保状况的存在,人们很难接受过于乐观的结论。这样的社会心态,应该不难理解的。
在一个人口众多、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薄弱的国家,建立一个覆盖广泛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是相当艰难的。很多人囿于自身的眼界和认知局限,看得到个体的就医经验,却看不到制度变革的巨大成就,想像得出别国医疗制度的完美之处,却看不到我国医保事业面临的现实困难,由此而生发的种种责难,并不能视为对医疗体制改革的公正评价。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公众满意度恰恰又是检验医改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好看的数字不能替代尴尬的个人体验,笼统的描述不能掩盖复杂的现状。只有听得见那些刺耳的声音,观察得到那些不符合制度想像的就医遭遇,乃至深入检讨“刻章救妻”等极端案例的根源,才能对我们的改革成就做出全面的评价。从制度转身的复杂性来考量,三年的医疗改革要想破除二十多年的体制积弊,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确实不应该沾沾自喜,确实不应该太过乐观。
中国有着特殊的社会现实,中国的医保制度注定要以“中国式解决做法”、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这是毋庸置疑的。正因如此,我们不必过于在意是否已经“跨入”了某个行列,也无须做僵化的横向制度比较。只要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为首要目标,把人民满意度作为检验制度建设的重要尺度,医疗体制改革就能找到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