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体骨移植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的10年随访
第一作者:林博文
2012-08-16 点击量:1440 我要说
林博文 黎伟凡 王华 吕猛
【摘要】目的 探讨异体骨移植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的长期效果。方法 自1997年6月至2000年12月,共进行15例15髋髋关节翻修术,得到随访13例13髋,男9例9髋,女4例4髋;左侧8髋,右侧5髋;平均年龄53岁(45~65岁);初次置换术后至翻修时间4年8个月~11年9个月(平均9年2个月);骨缺损情况:髋臼和股骨缺损均按AAOS分类,髋臼缺损Ⅰ型6髋,Ⅱ型5髋,Ⅲ型2髋;股骨缺损Ⅰ型5髋,Ⅱ型4髋,Ⅲ型3髋,无明显缺损1髋。手术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髋臼侧用髋臼锉打磨修整,将异体骨粒植入骨缺损区,打压塑形;2髋安放加大的生物型髋臼假体,11髋安上钛网杯或加强臼杯,螺钉固定后行骨水泥固定臼假体。股骨侧,假体应长于原假体的长度;尽可能保存股骨结构,以颗粒骨填入髓腔以获得重建;如缺损严重采用1~3块异体骨快放置于缺损区,骨块应长于缺损区2~3 cm。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以后每年一次摄X片观察假体的变化。结果 本组13例13髋随访时间10~12.5年(平均11年5个月)。Harris评分由翻修前43分(41~47分)提高至87分(85~89分)。影像学,2髋股骨柄假体术后两年出现垂直移位,1髋10 mm,另1髋20 mm,以后没有继续发展,11年后假体仍然稳定,无松动;宿主骨与颗粒骨的骨整合血管化,术后6个月出现并不断进行至2年左右完成,但宿主骨与块状骨的整合血管化时间要在5年以上,有5例在术后8年仍可辩认出骨快;2例在术后10年,1例在术后12年仍可清晰地辩认出部份骨块,而其余骨块己完全整合血管化。结论 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为假体提供可靠的、充分的支撑,已成为必要的技术手段。骨的改建过程,视乎个体的特性,宿主骨的保有量,植入骨的多少等条件而定,一般在术后1~2年,部份患者超过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