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两种引流方式的对比观察

第一作者:王 亮

2013-03-21 点击量:693   我要说

王 亮  宋跃明  曾建成   刘立岷  刘 浩 李 涛  龚 全  裴福

【摘要】 目的:观察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术后皮下引流与肌层下引流情况,比较两种引流方式的效果。方法:2005年2月~2007年9月在我院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89例,其中放置皮下引流组(A组)42例,放置肌层下引流组(B组)47例。收集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身体质量指数)、术前侧凸分型与主弯Cobb角、术中资料(手术时间、估计失血量、自体血回输量、输异体红细胞悬液及术中融合节段)、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后发热时间与72h体温峰值、术后置管时间及出院时切口愈合等级,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术前主弯Cobb角、主要侧凸类型比例和术中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平均引流量为26.67±26.61ml(0~90ml),平均输血量为红细胞悬液0.76±1.34U(0~5U),平均发热天数为2.14±1.39d(0~6d),72h体温峰值为37.95±0.53℃(37.3~39.3℃),平均置管时间为1.86±0.36d(1~2d);术后B组平均引流量为1343.13±555.41ml(700~2350ml),平均输血量为红细胞悬液2.44±2.00U(0~5.5U),平均发热天数为1.75±1.24d(0~4d),72h体温峰值为37.82±0.44℃(37.3~38.7℃),平均置管时间为5.13±1.20d(3~7d)。两组术后切口引流量、置管时间及术后输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发热天数、72h体温峰值及切口愈合等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放置皮下引流与肌层下引流相比,前者能够减少术后切口引流量、置管时间及术后输血量,同时未增加切口感染率,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