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日记:SCI诊断标准解读续--ASIA 2011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之运动评分
2013-05-15 文章来源: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外科 点击量:2624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运动检查的必查部分通过检查10对肌节(C5-T1及L2-S1)对应的肌肉功能来完成。推荐每块肌肉的检查应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使用标准的仰卧位及标准的肌肉固定方法。体位及固定方法不当会导致其他肌肉代偿,并影响肌肉功能检查的准确性。
各肌肉的肌力均分为6级。
-
0 = 完全瘫痪
-
1 = 可触及或可见肌收缩
-
2 = 主动活动,去重力状态下全关节范围(ROM)的活动
-
3 = 主动活动,对抗重力和肌肉特定体位的中等阻力情况下全关节范围的活动
-
4 = 在中度抗阻下进行全关节范围的主动活动
-
5 = (正常)主动活动,对抗重力和肌肉特殊体位的最大阻力情况下全关节范围的活动
-
5* = (正常)主动活动,假定抑制因素(即疼痛、废用)不存在情况下,对抗重力和一定程度阻力情况下全关节范围的活动,即认为正常
-
NT = 无法检查(即由于制动、导致无法分级的严重疼痛、截肢或关节活动度受限大于50%的关节挛缩等因素导致)
国际标准检查的肌力分级不使用正负评分法,也不推荐在比较不同机构的数据时使用该方法。
某些病例如因关节挛缩导致ROM受限大于正常值的50%,则肌力检查可以参照0-5分的分级方法,如ROM小于正常的50%,则应记录为“NT”。
应用上述肌力分级法检查的肌肉(双侧)如下。选择这些肌肉是因为它们与相应节段的神经支配相一致,至少接受2个脊髓节段的神经支配,每块肌肉都有其功能上的重要性,并且便于仰卧位检查。
-
C5 - 屈肘肌(肱二头肌、肱肌)
-
C6 - 伸腕肌(桡侧伸腕长和短肌)
-
C7 - 伸肘肌(肱三头肌)
-
C8 - 中指屈指肌(指深屈肌)
-
T1 - 小指外展肌(小指外展肌)
-
L2 - 屈髋肌(髂腰肌)
-
L3 - 伸膝肌(股四头肌)
-
L4 - 踝背伸肌(胫前肌)
-
L5 – 足拇长伸趾肌(足拇长伸肌)
-
S1 - 踝跖屈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运动检查结果分为两组成对肌节的运动功能:右侧和左侧。身体肌节的运动得分按上肢和下肢分别汇总得分。运动评分可反映运动功能的量化改变。每块肌肉的正常 功能得分为5分。每个肢体有5个关键肌,因此每个肢体总分为25分,双上肢的总分为50分。每个下肢5个关键肌,情况相同,双下肢总分为50分。任何一块 必查肌肉无法检查时即无法计算运动评分。
虽然既往将所有肢体得分总分计为100分,但已不推荐将上下肢得分相加。运动评分检查的计量特征要求上肢10个关键肌功能和下肢10个关键肌功能应分开计算,总分各为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