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理性—正确看待脊柱非融合技术

第一作者:宋跃明

2013-07-22 点击量:745   我要说

     自1911年Hibbs和Albee首次报道至今,脊柱融合技术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大量的临床应用已经充分肯定了融合手术显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使得脊柱融合术成为治疗脊柱创伤、退变及畸形等疾病的“金标准”。但是,该项技术自身仍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问题,即:融合节段活动功能的丧失,增加邻近节段应力负荷,进而可能加速邻近节段退变进程。为解决该问题,脊柱非融合技术应运而生。
    脊柱非融合技术虽然发展的时间不长,但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非融合装置却是种类繁多,包括:适用于颈椎的颈椎人工间盘(Prestige LP、Bryan、P r o d i s c - C ) 、及动态稳定装置(DCI)等;适用于腰椎的腰椎人工间盘( C H A R I T E 、Prodisc-L、Maverick)、棘突间撑开装置(Coflex、DIAM、X-Stop)及椎弓根动态稳定装置(Isobar TTL、Dynesys)等。那么,到底目前这些非融合装置的临床疗效如何呢?

分享到: